03

当代大学生网络素质素养提升新路径探索 ●张健彪 白城日报 2024年11月20日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学生既是网络新媒体的受众,也是改善网络生态的重要力量。要发挥高校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鼓励学生利用所知所学,正面发声、理性思辨,唱响网上好声音,传播网络正能量,澄清是非、伸张正义,不做沉默的大多数。要加强互联网管理,整治有害信息,净化网络空间,守护好共同的网上精神家园。

伴随着信息化浪潮的波澜壮阔,互联网已逐步渗透至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天地、日常生活及社交领域,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但与此同时,网络环境的错综复杂与多元多变,也为大学生网络素质的提升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因此,如何有效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网络素质,已成为一个亟需攻克的课题。

在数字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作为重要的活跃分子,其网络使用状况对于洞悉和优化网络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他们在网络世界中的活跃程度、参与模式以及行为特征,对网络文明的进步和社会文化的形成具有直接的影响。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通常涉及学习、娱乐和社交三个核心领域。一方面,他们借助网络资源进行学术研究和学习,这包括但不限于参与在线课程、参与学术讨论、查阅电子图书等。另一方面,网络也为他们提供了多样化的娱乐选择,如在线视频、电子游戏、社交平台等,这些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目前,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存在不均衡现象,一些学生在网络道德和法律意识方面显得薄弱,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行为随意,依赖性增强,盲目跟风等问题。鉴于此,加强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的教育显得尤为关键。这不仅关系到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也与网络强国战略的实施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息息相关。

为了提升大学生的网络文明素养,制定科学有效的策略与实践方案至关重要。首先要强化教育体系,结合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要求,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网络文明素养教育应当贯穿大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教育教学体系可以更加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制定具有吸引力和实用性的课程,尤其是网络伦理、网络安全、信息真实性辨别、网络言论规范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引入案例分析和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网络行为的重要性,以及不良行为在网络蝴蝶效应下造成的恶性结果,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明辨是非的能力。

此外,家庭在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高等教育机构应鼓励家长积极参与网络文明素养教育,举办家长学习班和座谈会,提供网络教育资源。同时,应为家长提供与学校保持密切沟通的渠道,以便家长了解孩子在校学习的网络伦理知识,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共同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社会引导作用的规范化亦至关重要。社会媒体和公众人物在引导大众网络文明方面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他们可以发挥积极作用,传播网络文明理念,呼吁公众积极参与网络伦理建设。政府应加强网络监管,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同时,社会组织可以开展网络文明素质教育活动,提供教育资源。通过社会引导,可以形成全社会的网络文明教育合力,共同推动网络伦理建设。

鉴于生活环境、求学经历的差异,不同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因此需要实施定制化和差异化的教育策略。针对不同背景和需求的大学生,应实施定制化和差异化的网络素养教育策略。对于网络使用不成熟的学生,应提供更多的指导和监督;对于网络素养较高的学生,则应提供更多的实践和创新机会。

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通过不断创新教育内容和方法,加强多方协作,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网络文明素养,为构建更加健康和文明的网络环境做出贡献。 (作者单位:吉林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