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鲍盛华:“北上精神”隆起东北文脉 ●杜波 白城日报 2024年12月19日

一本好书,能讲述一段传奇故事,还能记录一个时代。近几个月来,吉林大地上风靡着一本书——《先生向北》。

《先生向北》一书中的先生们把昔日人文气息不盛的吉林变成了全国人才纷至沓来的集聚地,人才是驱动东北全面振兴的关键动力。精神是作家鲍盛华《先生向北》这本书的母体,史实是这本书的内容,而传承是这本书的灵魂。《先生向北》保留了鲜明的地方印记,以哲学的角度洞察俯瞰历史,通过对上世纪50年代前后的东北知识分子群体的考察和追忆,以历史的视角为点、为面、为界,再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批全国顶尖的自然科学家、教育家、艺术家与文化大家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北上长春支援建设,凭借一股学术领域的“北上开垦精神”,探求深沉的生命与家国的意义,让吉林风貌焕然一新,使东北文脉清晰而挺拔。

作者用纪实文学的笔法展现了三批涌向东北的先生们的精神风骨和价值选择,再以散文的笔调留下一系列“向北、行北、择北、守北、兴北”的史实。文本以文化大师张伯驹及其夫人潘素北上长春为端点,串起1945至1965年间吉林乃至东北文化实时景象。这些历史都有真实的史料记载,书中涉及于省吾、宋振庭、吕振羽、佟冬、匡亚明、唐敖庆、公木、罗继祖、孙天牧、王庆淮、杨振声、余瑞璜、蔡镏生、钟泰等名家在东北特别是在吉林省发生的传奇故事。而吉林省作协设立的吉林文学奖为了纪念公木先生,特将其改成“吉林公木文学奖”。的确,先生们的高尚人格和精神风骨是一个时代的旗帜,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历史群像与镜像,在某种程度上大师们的“北上”之路是今天东北文化发展奠基的20年,这20年令东北的文脉赫然突起的根源就在于这次大规模的文化向北迁徙。而彼时的吉林长春,正是这次突起的中心地带,有着极高的意义与文化价值。

一路向北的“北上精神”是《先生向北》的精神内核,文本为人们重新审视东北文化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窗口。同时展现了那一代的领导尊重人才、不拘一格的用人之道与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才使得这一批人在吉林扎根,让他们融入东北文化吉林文脉,更描述了这一知识分子群体在那样一个特殊的时代和艰苦的条件下,不计得失、倾心竭力的付出,为东北乃至新中国的社会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创建与文脉的传承等所付出的努力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书中有两处提到“偏远”的白城。一处是宋振庭为排吉剧到白城地区,将在此劳动改造有二人转教父之称的王肯“救”走。还有面临转业安排工作时,被父亲(佟冬)拒绝于东北文史研究所门外的佟衡,在无法违抗父命的情况下去到偏远的吉林省白城地区广播电台工作的经历,这些细节都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场景。

《先生向北》不仅是挖掘与重构东北知识分子群体的凝聚力,更是那个特殊年代拓荒者的心灵史。同时,文本也披露了当时历史进程中许多不为人知的人和事,认真地剖析了支撑文化景观的群体人格与映射出的文化影像。让我们看到了教育如何跨越地域、跨越艰难险阻去点亮希望与播种希望,以及该如何把这种对知识的执着追求、对教育无私奉献的精神继续与传承下去,唤起更多的情感共鸣。更能深切体会到他们用生命的豪情与守望和东北人民一起劳动、生产,创造了一个史诗般的伟大时代。先生们的筚路蓝缕之功,值得每一位关注振兴吉林的读者,以同样的心去学习、铭记与传播。亦是——“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作家鲍盛华抒写这场七十多年前的“先生向北”精神,是对过去的回顾、是对未来的展望、是对历史的回响、是用行动追随先生足迹书写英雄之美的准确“坐标”,更是启迪现实和未来的指引,让吉林文脉在传承与发展中历久弥新,久而弥坚。

作者简介:

杜波: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白城作家协会主席。作品散见于《女作家学刊》《诗刊》《中国环境报》《中华读书报》《新长征》等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