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以基层治理夯实和谐基石 推动“枫桥经验”落地生根 ●刘伊 白城日报 2025年08月12日

新时代“枫桥经验”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金字招牌”,在党建引领、群众路线与数字赋能的深度融合中焕发出蓬勃生机。面对社会矛盾的新变化和治理现代化的新要求,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实践创新,既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必然选择,更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路径。

党建引领统筹,织密基层治理网络。党建是基层治理的“红色引擎”。实践证明,党建强,则治理兴。要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各方面全过程,努力构建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格局。积极推进机关党建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机关党员干部在基层一线的引领和服务作用。不断完善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党建治理架构,推动各类资源力量向基层汇聚。完善“党群服务中心+网格化服务站+居民议事厅”的治理网络,推动服务触角延伸到楼道单元、楼栋住户。

强化调解体系,筑牢社会和谐防线。矛盾纠纷是社会治理的“晴雨表”。必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调解机制,实现“发现在早、化解在小、解决在基层”。健全人民调解体系。以街道、社区为单位,构建“三级联动”的矛盾调解网络。推动建立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积极引入律师、公证员、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员参与调解,提高矛盾化解的权威性和实效性。推动调解与法治有机融合。拓展“一站式”调解工作站,推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融合发展,确保调解过程有法可依、合情合理。加强源头预防与风险防控。建立社区“情况收集—风险评估—联动干预”机制,结合推进“信托制小区治理”探索,实现居民、物业、社区三方协商机制共治。

激活社会参与,构建共治共享格局。现代社会治理不仅是政府的“独角戏”,更应是多元主体的“大合唱”。深度激活社会组织、市场主体和居民群众的积极性,推动形成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培育壮大社会组织力量。鼓励有专业服务能力的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残障帮扶、心理辅导等事务。通过政府购买和项目合作,引导社会力量深入乡镇社区,实现“政府引导、群众参与、专业支撑”的治理格局。激发居民参与热情。建立居民议事会、楼栋理事会等多层次议事平台,推广“积分制”“星级居民”等激励机制,让群众在议事协商中感受到“主人翁”地位,在参与治理中增强获得感。发挥新业态群体作用。可在快递员、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中培育“红色骑士”“网格哨兵”等治理力量,通过积分奖励、典型激励等方式,引导其积极参与治安巡逻、交通协管、隐患上报等社会事务,真正实现“服务群众”与“参与治理”的双重价值。

优化网格治理,提升智慧精细能力。网格化治理是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要在网格效能、治理内容、人员配备等方面进行深度优化。细化网格划分标准,推进“单元式”精细管理。以人口密度、楼栋分布、风险等级为依据,科学划分基础网格、专属网格、重点网格,推动治理单元向“最小可控单元”延伸。加强智慧治理赋能。结合推进公共治理数字化趋势,可建立“社会治理一张图”系统,通过平台实现信息实时汇聚、交叉分析与快速响应。优化网格员队伍建设。建立以专职为主、兼职为辅的网格员队伍体系,打造专职专业的基层治理“生力军”,以职业化为基础、以专业化为方向,打造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网格员工作者队伍。

作者单位:中共长春市委党校(长春市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