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日报微信 白城日报抖音
首页
第03版:综合新闻

栩栩如生鱼出水 传拓技艺终不悔

——记白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鱼拓技艺及传承人郭家斌

锦鲤作品。

郭家斌在认真作画。

●张风 本报记者 李彤君/文 张殿文/摄

鱼拓技艺由来已久,发源于辽金。郭氏鱼拓可追溯到清末民初时期,原为当时的手艺人以鲜鱼为模板,鱼身施色,再覆盖专用拓纸按压拓印,用笔勾眼描须,精确到每一块鳞片,上题诗赋、加盖印章,使鱼在纸上“游”起来,达到成品如画效果。鱼拓技艺如同真实记录,以其独特之处,在古代称为存真术。又因鱼同余,寓意年年有余。真鱼软纸,神形兼具,寄托了人民群众对富裕、幸福的向往与追求。

郭氏鱼拓的第一代传承人是郭文光老先生,公元1898年至1960年间,郭老先生由山东昌邑千里跋涉来到东北,落脚在当年的吉林省大赉县,也就是现在的大安市,依靠种地打鱼为生。闲暇时看到打来的鲜鱼活灵活现,便突发奇想制作鱼类工艺品,尤以鱼拓画最为新奇。有了一定经验之后,他把这些工艺品制作成吉祥物自家张贴和送人。后这份鱼拓手艺到了第二代传承人郭存新、第三代传承人郭振宇的手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传承、创新和坚守。

鱼拓技艺共分六步,一须将准备好的鱼作为拓体,将鱼身保护体去除。二须用墨汁、丙烯颜料、国画笔将颜色分层次涂抹鱼体上色。三须将专用拓纸附于鱼体,通过手指按压或拓包的按压将颜料附着在拓纸上。四须一人或多人将拓纸揭起。五须用丙烯颜料将鱼眼描画勾勒。六须配书法、印章、诗句点缀画面并成作品作为落款。

鱼拓技艺到了郭家第四代传承人郭家斌手里时,因郭家斌对美术和自家文艺瑰宝的热爱,让鱼拓技艺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推广和传承。研习鱼拓技艺已达34年之久的郭家斌,除了跟家中传承人学习外,还参加了“中国东方龙脉鱼拓艺术学会”的培训进修,并代表吉林省人社厅参加全国“中华绝技”评选,荣获第九名。代表白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参加人社部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中支付宝“技能达人”评选活动荣获“最喜爱技能达人奖”。2022年12月,大安鱼拓被评为白城市级鱼拓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郭家斌被评为白城市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近年来,为传承鱼拓技艺,郭家斌在大安市贤达阁鱼拓工作室担任教师,吸收本地热爱鱼拓技艺的学生,义务教学,培养民间艺术创作人才,并把这一举措由线下发展到线上,他的学员遍布黑龙江、天津等地。其中,他的学员吴磊通过学习之后,逐渐形成自己的独有风格,作品在松原市多次参加大型展览。杨伟光通过学习掌握了鱼拓技艺,创办了大安市贤达阁鱼拓工作室。在传授技艺的过程中,郭家斌始终强调,想学鱼拓这门手艺并不难,好入门、好掌握,但出精品难、坚守更难,这需要一份对艺术无怨无悔的追求和不懈的求索。

作为辽金文化的一部分,鱼拓技艺在大安市得到传承和推广。这期间,郭家斌的业余时间都用来进行美术学习,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为鱼拓技艺的传承和发扬光大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同时,只要有机会,他都会去宣传鱼拓技艺。为了心中所系,郭家斌的女儿在他的熏陶下,也选择了美术专业,这样的选择,只为未来鱼拓技艺后继有人。

本着“挖掘渔文化,体验渔文化,传承渔文化”的理念,郭家斌结合当地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把鱼拓创作和大安市文旅宣传相结合,多次参加吉林省电视台举办的数字赋能“四季吉林”基层文化和旅游直播推介活动、白城市政协举办的“美丽白城、春华秋实”文创作品系列创作活动、大安市宣传部举办的全省农村版权保护交流会、端午文化旅游节“百鱼献瑞”鱼主题文艺作品展、大安市春节晚会等活动,为吉林省辽金文化宣传添砖加瓦。

2024-06-21 ——记白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鱼拓技艺及传承人郭家斌 1 1 白城日报 content_286.html 1 栩栩如生鱼出水 传拓技艺终不悔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