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彤君 吴 冰 文/摄
抗美援朝老兵刘忠才今年已93岁高龄,老人精神矍铄,回忆起军旅生涯,依然历历在目,滔滔不绝。
刘忠才1931年出生在大安市,1948年投身革命,火线入党,历任班长、副排长、排长、连长、营副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四次历经生死考验。先后荣立大功二次、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五次,多次受到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76年转业到地方工作,1992年离休。
出身于农民家庭的刘忠才,从小给地主扛活、放马,尝过旧社会的苦,更觉新中国的甜。人说“当了铁道兵,九死难一生”。1948年3月,18岁的刘忠才在家乡参军,成为铁道兵总队三支队桥梁大队的一名战士。那时铁道部队铺筑、抢修铁路和桥梁都是在敌机轮番扫射和轰炸下进行,随时随地都有牺牲的危险。
刘忠才入伍时,正是人民解放军大举战略反攻之际。铁道部队担负的铁路铺筑抢修的任务也更加频繁、悲壮惨烈,每战下来,都有不少战友牺牲在枪弹和炮火中。但他和战友们仍然舍生忘死、前赴后继,用生命和斗志筑成一条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保证了一支支作战部队和一批批军需物资安然通过。
刘忠才因革命觉悟高、战斗意志强、勇于克难、敢于当先,多次受到部队的表彰和奖励,在松花江大桥和安徽蚌埠大桥两次抢修攻坚战斗中,各荣立大功一次。1949年5月14日火线入党,并当上了班长。
1950年10月,刘忠才随部队入朝作战。入朝后队伍还没顾得上休整,便打响了抢修恢复新义州火车站铁路线的入朝第一仗。为躲避敌机轰炸,队伍不得不昼伏夜出施工,怕暴露目标不能生火、照亮、点烟,敌机扫射轰炸他们不惜一切代价随炸随修。燃烧弹几次在刘忠才和战友身边炸响,他们身陷火海幸免于难。他和战友经过连续几夜奋战,新义州火车站终于全线恢复通车,为作战打通了生命线。一次又一次抢修,刘忠才始终冲在最前面,不久后晋升为排长,并在1951年10月回国出席了在沈阳召开的铁道兵首届劳模大会。
1952年8月,组织送刘忠才去石家庄铁道学院学习铁道知识专业技术。在学习期间,刘忠才出席了1953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三届中国人民志愿军庆功大会,并受到国家领导人朱德的亲切接见。4年后学成归来,刘忠才晋升为福建铁道兵一师五十四团二连连长。刘忠才所带领的这支连队在修筑福州至马尾海港的铁道时,先后荣获“安全质量先进连队”“文化扫盲先进连队”“爱民模范连队”三项荣誉称号,他个人荣获三次三等功。
1959年秋,刘忠才调任浙江铁道兵八师三十九团一营二连连长。同年5月7日,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五一”观礼代表之一,受到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1964年10月5日,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庆十五周年观礼代表之一,受到毛泽东、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
1965年5月,刘忠才调入铁道兵九师四十五团三营任营副教导员,后升任团政治处主任。1976年转业到地方安置工作,结束了军旅生涯,地方工作一干就是16年,直至1992年2月离休。
刘忠才老人离休已30多年,但始终铭记自己是个老党员、老军人,心里始终装着党和人民的事业,关心白城的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并以年迈的身躯奔走在为社会发挥余热的路上。无论是离休后,还是鲐背之年,他始终不忘党恩,通过讲述战争年代英雄的故事,激发年轻一辈的爱国热情,相继在企业、学校做了“致富思源”“富而思进”“颂党恩,学英雄”等专题报告,并主动捐献“特殊党费”,奉献爱心,发光发热。
刘忠才说:“有人说我福大命大,其实不然,若不是一个个战友付出鲜血和生命,哪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70多年的硝烟早已散去,在抗美援朝战场归来的英雄,他们无时无刻不用自己的家国情怀,感召着后人不忘先烈、珍惜和平,传承着无穷的力量和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