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李桂华)“刚才我在传承人谭喜娟的指导下,参与了金属箔艺的制作,这非遗产品实在是太令我震惊了,构思巧妙,制作精细,产品跟真的一样。”在前不久通榆县开展的文明实践精品项目大集活动非遗“金属箔艺”项目展位上,市民刘晓利对非遗产品“金属箔艺”的创作过程产生了浓厚兴趣,在传承人谭喜娟的指导下,刘晓利参与了金属蝴蝶的收尾工艺,经过画片裁剪和拼贴装裱,一个活脱脱的“蝴蝶宝宝”就诞生了。
“金属箔艺”项目以废弃易拉罐为基础原料,使用特制的工笔,运用现代铝箔材料的可塑性,通过各种复杂的技法,使平面的金属根据画面的需要,经拉伸、延展、撕裂,加工成各种形式的立体画面,着色化腐朽为神奇,运用金属材料升华为精致的艺术珍品。“通过今天的集市交流,已经有市民跟我定制了非遗产品,希望这个非遗产品能越来越深入人心。”谭喜娟一边整理产品,一边向笔者介绍。
同时,为推进文明城市常态化建设,提高大家对文明创建的知晓率、支持率和参与率,《文明创建知识知多少 我来问 你来答》问卷也被搬上大集,通过答卷引导广大市民群众文明守礼,养成良好文明风尚,自觉提高文明素质,积极投身创建工作中,共同为文明城市建设贡献力量。
在文明实践精品项目大集上,一边是民乐悠扬、舞蹈蹁跹、戏腔高亢;一边是义诊、义剪、义宣、义询,群众和志愿者爱心互动,现场充满了欢声笑语。
据了解,为倡导文明新风,弘扬志愿精神,通榆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聚焦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问题,遴选全县10个文明实践精品项目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大集,组织爱心志愿服务、非遗文化传承、法律援助咨询、文明交通宣传、消防技能演练、医疗健康服务、书香共享阅读、反诈知识宣讲、定格幸福瞬间、文明知识普及10个“摊位”,为居民现场提供丰富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通过多元化“靶向”服务,着力打通“我为群众办实事”最后一公里,把便民惠民服务送到了群众家门口,让新时代文明实践更加“接地气”“聚人气”“有生气”。
“我们将继续为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共同打造一个温馨、和谐、美好的鹤乡通榆。”通榆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负责人李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