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汪伦 刘莹
暴雨如注,防汛告急!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与洪水的较量,早一分钟行动,群众就多一分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我是党员,我先上”,这是一句铮铮誓言,紧要时刻,不分昼夜,不论安危,不讲代价,以身筑堤,守卫家乡保安澜。
这是一股坚毅的力量,在雨急风狂、滔滔洪水中瞬间凝结而成,险情灾情再大,难以抵抗战风斗雨的信心和劈波斩浪的力量。
这一切,正是白城城管人在防汛抢险中真实的写照!
今年入汛后,尤其是8月下旬,受持续强降雨及上游来水影响,我市部分地段防汛压力持续增大。汛情就是命令,防汛就是责任。白城城管系统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坚决落实白城市委、市政府防汛部署,以汛为令,闻汛而动,以扎实作风和敢于担当的精神,全力以赴做好防汛救灾抢险工作,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庄严承诺。
党建引领 筑牢防汛阵地
白城市城管局坚持党建引领防汛工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局上下联动,以街路长制为基础,将网格融入防汛体系,强化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每次降雨发生前后,广大党员干部、街路长化身为防汛抢险“先锋队”,冲锋在前,立即开展巡查、上报、交办及核查等工作,形成了分工明确、共同协作的指挥体系,构筑了强有力的网格化先锋堡垒。
按照早谋划、早部署、早落实原则,该局多次召开防汛工作安排部署会,传达中央、省、市防汛指示精神,修订机动增援组防汛应急预案,组织防汛应急演练,常态化推进户外广告牌匾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城市基础设施监管等重点任务,严防有关设施“带病入汛”,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城市防汛工作。
“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他们立足“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需要,本着急需必需原则,积极筹备、精准预置救援物资,先后采购救生衣300件、雨衣300件、强光手电筒50个、铁锹200把、防滑手套1000副、饮用水300箱、方便面和火腿肠各200箱,各类急救药品10箱。集结面包车、皮卡车等保障车辆40台,铲车3台、翻斗车20台。同时,制定严格出入库登记制度,实行专人负责制,确保各类物资储得好,关键时刻调得出、用得上。
作为全市防汛抢险增援的牵头部门和骨干力量,该局在去年工作的基础上,重新制作工作手册,完善应急响应预案,更新指挥体系构架和各部门派出人员,成立联合指挥部,组建11支防汛抢险突击队,下设32个大队,131个中队,共有突击队员2525人。指挥部先后召开工作动员会、部署会和调度会20余次,明确了所有人员职务、联系方式、包括每支队伍集结地点、负责保障车辆和各自工作职责,同时强化防汛安全教育培训,加强与气象、水文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及时掌握雨情、水情、汛情,确保应急抢险队伍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
快速响应 守护堤坝安全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8月下旬,连续多日的强降雨和上游泄洪,使洮儿河水猛涨,超出警戒水位。洮儿河大坝承受着巨大压力,部分险段随时都有决堤的危险,防汛形势十分严峻。危急时刻,该局广大干部职工敢于扛硬活、打硬仗,在防汛救灾战场上不分昼夜、连续鏖战,“城管蓝”闪耀防汛救灾一线。
8月25日,星期日。当晚6时许,该局接到市防指命令,要求在30分钟组织300人突击队,火速增援大安市舍力镇庆有村段洮儿河国堤险段加固坝体。接到命令后,该局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300名城管队员无论是在休假还是在执勤,无论是在城市的哪个角落,都从不同方向以最快的速度向市民广场东侧停车场集结地集结。
仅用20分钟,两台满载100名城管队员的大巴车已经发车,30分钟后300人全部登车完毕,20台装载砂石料的翻斗车紧随其后,仅用1个多小时就赶到庆有村,又徒步约11公里,于22时许到达大坝。带队同志随即向属地政府领取任务,请求把最危险的地段交给他们,接到任务后以分秒必争的速度向险情发生地急进。
当时,洮儿河水位上涨较快,险情不断,城管人没有丝毫畏惧,他们到达点位后,面对堤坝出现管涌、滑坡险情和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决堤的形势,迅速展开队形,按照既定方案,投入到紧张的抢险工作中。抢险突击队由30名年轻队员组成,多数是中共党员,他们奋不顾身跳下近10米深的反斜面,冒着不断塌方、落石的危险,构筑反滤围封堵管涌,加固堤岸。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队员们在短暂的休憩时唱起了军歌,歌声鼓舞着每一名防汛队员。他们之中很多人是退伍军人,曾经身披戎装,持枪立风雪。现在,他们脱下“军装绿”,换上“城管蓝”,身份变了,守护不变。此时此刻,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城管人的身影,守护百姓安宁是他们始终坚守的目标。
向险而行 勇于担当作为
能否完成急难险重任务,是检验一支队伍是否具有战斗力、凝聚力的关键。在这场战役中,该局的抗洪队员们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不畏惧、不退缩,勇往直前、敢于担当,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坚固的堤坝。
该局副局长林树龙,作为突击队长,不仅时刻关注险情和队员安全,更是带头冲锋在前。眼看堤坝漏点严重,他大喊“党员跟我上”,带头扛物料堵塞漏点加固堤坝。他说:“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只有党员骨干冲在前、打头阵,才能让党旗在防汛一线高高飘扬。”
分队队长宋飞是一名退伍军人,也是一名有着多年工作经验的老党员。他带领队员,在坝体上仔细检查,不放过任何一个隐患点,河水打湿了他的衣服,泥巴沾满了他的裤腿,砂石料划伤了他的手臂,他全然不顾。他说:“我是一名退伍军人、城管队员,只要能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再苦再累也值得。”
该局考核监督科科长马海奥,曾服役于武警吉林市支队,两次荣获个人三等功,多次获得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公务员称号。这次防汛抢险,本来已经请假准备动身去北京看病的马海奥,毅然取消了北京专家问诊号,接受防汛任务。作为机动增援组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马海奥既是指挥员又是冲锋员,同时要统筹11支防汛抢险突击队2525人的大队伍,以及各类物资、车辆、后勤保障,还要对接气象、水利、应急等部门。他在到达防汛一线后,凭借着在武警部队时积累的丰富防汛经验,担负起现场指挥员职责,按照专家要求,带领突击队员在坝底下管涌最严重部位,堵管涌叠沙袋、打固定桩。由于堤坝很陡峭,在打固定桩期间曾多次滑落泥水之中,他也从没有退缩,不顾一身泥泞,一边实际操作,一边手把手教队员防汛技巧。在其他同志返程休息时,马海奥主动请缨留在一线,指挥调度车辆卸砂石,困了就在大巴车上眯一会儿,然后立即投入到紧急而又艰巨的防汛工作中,以责任与担当在抗洪救灾战斗中向组织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答卷。
承担运输任务的队员们扛着沙袋,一趟又一趟地奔跑在大坝上,不停地装沙袋、扛沙袋、垒沙袋……向洪水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冲锋。他们的衣服被汗水浸透,又被体温烤干,衣服上泛着白霜,鞋子里灌满泥水,也来不及倒。夜里大坝上气温骤降,很多队员是在执勤岗位下来的,来不及更换衣裳,只穿着半截袖制服单衣,汗水已经湿透,休息的时间依偎在一起也冻得瑟瑟发抖,但他们没有一句怨言,没有一人退缩,通宵奋战在一线,守卫在大坝两侧。经过昼夜奋战,填装、堆筑沙袋2万余个,加固堤坝800余延长米,筑起一道不可逾越的坚固防线。
突击队员返回各自工作岗位后,还没来得及休整,8月29日清早,险情又一次出现,洮北区德顺蒙古族乡木头村段国堤告急,250名突击队员以最快速度完成集结,于当天上午11时前赶到木头村。此时,该村4个社都已被淹,水位还在不断上涨,随时都有可能漫堤、溃堤,威胁国堤内众多村镇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情况十万火急。
突击队没有一丝耽搁,立刻向各大队下达工作任务,所有队员由负责人带队,分成两组,头顶着30多摄氏度的烈日炙烤,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东坝120人3人一组,歇人不歇锹,在5.1公里长的国堤上不停地装袋备料,西坝130人在420米大坝险段争分夺秒加固护坡,他们装填沙袋、铺设无纺布,加固堤坝。从白天一直干到天黑,又从天黑干到亮天,他们与时间赛跑,拼命挥舞着铁锹,一干就是十多个小时,尽管汗水早已湿透衣背,手掌磨出血泡,他们却全然不顾。饿了啃几口干粮,困了就在车上眯一会儿,在林带里躺一会儿。有很多队员出现了中暑脱水的迹象,也只是休息一会儿,吃上药又接着干。队员邸毓虞的父亲生病住院,但他也没有请假照顾,他的妻子在电话里安慰他:“你放心工作吧,家里有我呢。”两天一夜36个小时的鏖战,很多人生理上已经达到了极限,但他们依然肩并着肩,手挽着手坚持着、互相鼓励着。经过不懈努力,两天共装袋备料1.3万袋、覆盖砂石约6800余方、铺设无纺布1000余延长米,加固护坡堤防2000余延长米,确保了国堤安全。
面对洪水,奋不顾身;封堵管涌,不惧危险;加固堤坝,昼夜奋战。滚滚江水作证,这是一个不畏艰苦、能打胜仗的群体;绵绵黑土作证,这是一支为了人民群众,可以赴汤蹈火的队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