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医院眼科门诊迎来青少年患者就诊高峰,市场上五花八门的近视防治机构生意火热,“治愈近视”等广告词吸引眼球。
记者走访调查发现,近视防治已逐渐成为一门热门生意,部分机构良莠不齐,有的缺乏医疗资质行治疗之实,有的打着“治愈近视”旗号销售各种套餐,效果不明,费用高昂。
多位受访医疗和教育领域专家表示,近视很难治愈,只能延缓发展。青少年近视防治机构乱象亟待规范,建议相关部门厘清权责、落实主体责任,加大监管力度,助力青少年拥有更加光明、健康的未来。
警惕近视防控虚假宣传
“近视可以戴眼镜,成绩不能掉下来”“电子产品对小孩的吸引力很强”……受访家长感到担忧的同时,对市面上多种近视防治选择无所适从,背后隐藏的问题需要警惕。
机构资质参差不齐。在重庆市渝北区新牌坊附近搜索“近视防治”,可见五六家机构,记者随机走访了其中两家,发现其均“寄居”在美容院、鼻炎馆里,没有相关资质和专业人员。
防治手段名目繁多,夸大药物治疗效果。记者注意到,部分机构打着“500度以下实现摘镜”“矫正裸眼视力”“治愈近视”等广告,推销精油按摩、磁珠贴耳、护眼贴、视力训练图等防治疗法。
价格体系不透明,部分服务收费缺乏合理性。如一家诊所主推哺光仪,据称,补充红光光照可控制眼轴变长,照3分钟相当于户外活动两小时。仪器租用和专业团队管理费为5年3万元,还有眼健康跟踪监管、科普咨询以及售卖叶黄素等配套服务。同样主推哺光仪的另一家视力矫正防控中心推荐购买价格在9000元至14000元不等的仪器,购买后可免费到机构进行穴位按摩、视力操训练等。
监管尚存模糊地带
近视防治机构及“防治手段”花样百出,少儿及家长对治疗效果难有把握,何以出现这种乱象?
部门协同有待强化,监管存灰色地带。针对乱象,记者联系了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等主管部门,发现存在权责不清、条块分割等问题。
如市场监管部门监管的主要内容是机构有无营业资质,缺乏医学专业鉴别能力,后续经营情况不在其监管范围内;卫健部门主要监管各级有医疗资质的近视防治机构,但一些无医疗资质的机构可能会绕过监管;教育、疾控部门负责近视的前期防控,但不负责近视后期防治,且其掌握的信息缺乏同执法部门的通报共享机制,缺乏监管合力。
相关药物、器械的引进和使用缺乏明确标准。例如哺光仪对缩短眼轴有一定作用,但临床应用时间仅5年多,临床数据尚不丰富,长期使用的安全性问题尚不明确,是否真正有效尚存争议,目前正在由Ⅱ类医疗器械申报为Ⅲ类医疗器械的过程中。这意味着,哺光仪使用存风险,监管要求高。该仪器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应用场景、引进规范等目前尚没有统一标准,存在乱用风险。
科学应对近视意识仍需强化。“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近视防治指南(2024年版)》,框架眼镜、角膜接触镜、药物和手术都是矫正和控制近视的手段。”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万文娟说,但近视目前很难治愈或逆转,部分近视患者出现短暂近视度数减少,与加强户外活动、采用医疗手段有关,可能被公众认为是“假性近视”,但若后期近距离用眼强度增加,度数仍会增长。
共筑护眼光明未来
针对近视防治乱象,多位受访基层干部和专家建议,仍需从加强监管、明确标准、提升科学应对意识等多个层面完善相关举措。
加强青少年近视防控市场监管,落实各方主体责任。记者从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了解到,市场监管局负责打击虚假宣传和欺骗消费者等,但多为“接到举报再去查处”,建议完善全链条监管体系。例如事前,强化相关机构和人员的资质审查,及时通报质量不过关的眼视光产品和医疗器械;事中严厉打击不规范营销和违规经营行为,形成监管震慑力;事后加快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尽力将风险降到最低。
家校联动推进青少年近视科学防控。万文娟说,户外活动是最有效的护眼方法,学校和家庭均承担学生安全责任,应切实保障学生户外活动时间。
加大健康科普力度,推广科学用眼方法。多位受访专家建议,学生学习时应坚持保护视力的原则,严格把控照明灯光的色温、亮度等,避免“光污染”损害眼健康。诸如此类的近视防控知识,应多层次、多角度进行宣传,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等平台的宣传优势,让科普“跑赢”虚假宣传,让更多家长学会有效识别近视矫正服务,为孩子们的视力健康保驾护航。 (新华社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