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彤君/文 张殿文/摄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因此要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工作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发挥法治对营商环境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去年以来,白城市司法局坚持全市司法行政的有关工作思路,积极开展“法润吉商、共‘营’未来”专项行动,以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促进企业快发展、新发展、大发展。
全面深化法律服务
助推经济社会和民生发展
该局充分发挥律师、公证员、司法鉴定人等广大法律服务人员在法治白城、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深化服务领域,创新服务举措,全面提升法律服务人员工作质量和服务能力,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法律服务需求,为我市发展注入高质量法治动能。
组织律师开展“双进”活动,经常性走进企业、走进行政执法部门,开展普法宣传、法治讲座、法治体检等优质高效法律服务;开展窗口单位服务“心贴心”行动,实施务实举措,加大便民利民力度;创建“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服务”全流程仲裁服务模式,推动质效提升。截至目前,编撰《企业人力资源用工管理实物操作指南表格汇编》1部;开展企业线上线下法治体检310次,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3.95亿元;办理基层人民调解案件12282件,解答咨询1.6万人次;办理涉企仲裁案件43件,标的额近5500万。
全面提升智能化水平
创新搭建司法新平台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服务网点覆盖不广泛、不全面;服务方式不高效、不便捷;服务资源不充足、不均衡……面对这些情况,该局全面创新,搭建“法律服务先锋岗”,研发“公共法律服务云超市”,以“云咨询、云查询、云办理、云宣传、云救助”5大服务功能、21项服务内容,将固定的站点式服务转变为动态化的移动网络服务,全力打造公共法律服务最基层、最前沿阵地,全力提升基层公共法律服务效能。基本实现为城乡居民提供“全业务、全时空、零距离”贴身法律服务的总体目标。
目前,全市共设立法律服务先锋岗8000个,建立法律援助联络点125个,制作普法宣传短剧36期,制作宣传动漫1部,制作微视频1部,全市“500米公共法律服务圈”与“500米法律援助服务圈”实现双圈融合,圈出百姓幸福感。
全面强化执法监督
促进营商环境法治化
创新推出优化营商环境十八项措施,为企业提供精心、精准、精细的法律服务。积极开展“公平公正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工程”行动,深入开展行政执法监督“宜企行动”,在全市建立企业行政执法监督联系点249个,加强对行政执法部门的社会监督。向社会发放专项整治行动调查问卷300多份,向企业发放涉及不平等对待企业法规规章政策清理调查问卷50份,下发行政执法监督通知书17份,开展案卷评查680份,开展执法人员资格培训786名。制发《关于加强行政机关自我纠正有效化解行政争议的措施》和《白城市行政案件败诉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建立“自我纠正+责任追究”制度。去年市本级行政复议机构受理行政复议案件158件,案件数量首次超全市一审行政诉讼案件数量,实现行政复议诉讼立案量和败诉率“双下降”,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的主渠道作用更加明显。
全面加强文件审查
积极服务行政决策
为扎实履行审查监督职能,把好事前审查预防和事后监督纠错“两个关口”,切实增强审查监督的原则性、专业性和责任心,该局从决策源头、制度源头从严规范行政行为,开展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发能力提升行动。通过建章立制、召开业务交流会、开展业务培训班、邀请专家参与审核论证等措施,全面提高了全市各部门文件制发能力。
成立文件审核团开展合法性审核、文件清理、后评估等工作。依法组织全市各部门(单位)开展对影响营商环境的行政规范性文件以及部分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全面清理工作,对131个现行有效的市政府规范性文件逐件审核,保留60件。
全面整合普法资源
提升普法宣传效应
通过开展普法强基“5317”行动,即建立完善5项普法机制、丰富3类宣传载体、打造1个“白司言法”普法品牌、开展普法7进基层活动。在市区阳光广场建设百米法治文化长廊,内设宪法宣誓墙1面、法治宣传栏36个、法治宣传版面72个,内容贴近生活,生动形象,精准回答人民群众生活中的现实问题。通过扎实推进乡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在全市建立一支由3019名“法律明白人”组成的乡村法治人才队伍,真正做到为法治乡村聚力、为乡村振兴蓄势、为基层治理赋能、为法治白城强基。
白城市司法局开展的“法润吉商、共‘营’未来”专项行动,培育了更多服务民营企业、能力突出的优秀法律服务人员,进一步提升了法律服务质量。为企业提供优质便捷法律服务,推动企业做强做优,合力开创民营经济更加美好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