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日报微信 白城日报抖音
首页
第03版:文化广场

带你穿越历史长河,探寻白城文物背后的故事{十三}

民国锡质龙凤饰酒壶

金代铁权

古代的秤砣原来长这样

在白城市博物馆中,一个金代铁权十分引人注目,它是白城市博物馆馆藏文物,底直径为5.02厘米。

“权”,即“秤砣”,是中国传统度量衡器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承载着中华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大量信息。它最早出现于东周,汉代称权为“累”,民间呼之为“公道老儿” 。

一枚铁权,可能无法称量出世间所有公道,但却制定出了人们共同遵守的“斤两”标准。

古人称重时,需先将待称量的物品挂在秤杆(衡)一端的挂钩或绳索上;然后,手提秤杆中间的提纽,移动铁权,使秤杆保持平衡;当秤杆平衡时,根据秤杆上的刻度及秤砣所在位置,便可读出所称物品重量。“权衡”一词也由此而来。

历代的“权”材质多样,有铜、铁、陶、瓷、石等;造型丰富,有长方形、银锭形、方胜形、圆柱形、扁圆形、葫芦形、圜形和鼓形,还有蚁鼻兽、钱鼠、猴、羊和蟾等动物造型。

“权”是如何制作的?

根据研究资料表明,古代劳动人民通过世代相传的长期生产实践,创造了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传统铸造工艺,我国的金属铸造锻件生产,历史悠久,成就辉煌,其中以泥范、铁范和熔模铸造最重要,称为古代三大铸造技术。

而白城市博物馆的这件金代铁权,推测应由熔模铸造即浇筑法进行制作:先用调好的油蜡制模,然后在外面敷上泥料制型,阴干后加热化往蜡模,进窑焙烧,烧成后即可趁热浇注。

铁权除了称重,还可以充当吉祥物。相传民间搬家时,先搬过去一个秤砣,造屋上梁时,将它悬挂于梁上,寓意“称心如意”;压幔帐四角也用它,使幔帐熨贴、平整。也有人将铁权用作冥器,作为权力象征,以显示死者生时地位。

古人在保存铁权时也十分小心,需将它放在适宜的温度环境下,保持干燥,防止腐蚀,避免碰撞,清洁处理,合适包装,定期检查,保证它不生锈、不变质、不影响使用。

白城市博物馆这件看似平凡的铁权,见证了先人们无数次的交易,作过不计其数的衡量。它的身上,铭刻着岁月的痕迹。或许曾被无数双粗糙的手紧握,感受过生活的艰辛与希望;或许曾在风雨中渐渐锈蚀,却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使命。

千年岁月流转,世间事翻天覆地,但铁权那不变的形状和沉甸甸的分量,依然在诉说着人类对公平与秩序的永恒追求。

琼浆玉液中的百年光影

有的人十分好奇,清代和民国时期,宴会上人们都用什么装酒?

白城市博物馆馆藏文物民国锡质龙凤饰酒壶能够解答人们的这个问题,它的口径为5厘米、腹径为8.2厘米,壶身有龙凤纹饰,造型奇特,古色古香。

龙,被视为神秘而强大的存在,代表着英勇、权威和统治力;凤,被视为百鸟之王,象征着女性的柔美和高贵,代表着幸福、美满和吉祥如意。龙纹和凤纹同时出现在酒壶上,寓意龙凤呈祥、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它传递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和希冀。

除了龙凤纹饰外,民国锡质酒壶上还刻有花卉纹饰、神话传说人物纹饰、历史故事人物纹饰、动物纹饰、吉祥文字纹饰、几何纹饰和山水纹饰等多种纹饰。

据了解,锡器的使用历史十分悠久,早在远古时代,人们便发现并使用锡。周朝时,锡器的使用已十分普遍。有资料显示,锡制酒具始见于明代,普及于清代到民国。明清时期,锡箔业兴起,不少生活用具开始用锡制作,因其不透水、不受潮、易密封的特点,可作盛酒具,也可作温酒器。清代至民国,锡质酒壶的铸造量非常大,在民间很受欢迎,是家庭必备的酒具。

锡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耐腐蚀性,能够较好保持酒的品质,不易与酒发生化学反应,保证酒的原味;锡相对较软,易于加工成各种形状和款式的酒壶,能够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审美和使用需求;相较于其他金属材质,锡的成本较为适中,能够被更广泛的人群接受。

在宴请和聚会等社交场合中,锡质酒壶作为饮酒的器具,能够体现主人的热情和对宾客的尊重;精美的锡质酒壶可以作为家居装饰品,增添文化氛围,还常被作为礼物赠送给亲朋好友;在外出劳作或旅行时,还方便携带酒水,以解饥渴。

锡质酒壶,见证了无数的悲欢离合。百年前,它或许诞生于一位手艺精湛的工匠之手,每一道锤痕、每一处焊接,每一道刻饰,都倾注着匠人的心血与期望。

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时代,锡质酒壶可能是富贵人家宴会上的华丽点缀,也可能是普通百姓家中为数不多的珍贵物件,承载着生活的艰辛与温馨。

现代社会,随着新材料和新潮流的涌现,锡质酒壶逐渐淡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但我们仿佛能从这件酒壶中看到百年光影。锡质酒壶不仅是一件物品,更是历史的见证者,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稿件:本报记者 李政孚

美编:刘健雄 供图:白城市博物馆

2025-03-06 1 1 白城日报 content_26561.html 1 带你穿越历史长河,探寻白城文物背后的故事{十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