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孟凡秋 刘莹 张殿文
重症医学科,是与“死神”正面交锋的“战场”,这些医护人员如勇士,成为重症患者生命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近日,白城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团队凭借精湛的医疗技术,与多学科通力协作,成功救治一例病情特别危重的急性胰腺炎(CAP)患者。历经10余天生死博弈,患者最终脱离生命危险,转入普通病房继续治疗。
44岁女患者李某,因腹痛1天入院。急诊腹部CT提示胰腺周围渗出明显,入院后急检生化血呈明显脂血状态,血生化检查提示甘油三酯25.63mmol/L,患者腹痛、腹胀持续加重伴有呼吸喘促,血压下降至84/50mmHg,尿量减少。经初步诊断为高脂源性胰腺炎。
为清除血脂、控制全身炎症反应,该患者由消化内科转入重症医学科进一步治疗。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休克、急性肾损伤及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患者血淀粉酶超正常值10倍,CT显示胰腺周围模糊不清、渗出明显,腹腔大量积液,最终被诊断为“危重急性胰腺炎”。
患者在ICU时,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重症医学团队立即采取无创高流量氧疗、血液动力学监测,通过镇痛镇静等支持措施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同时,立即启动多学科联合救治,团队还应用了“镇痛镇静技术”“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和“床旁彩超实时监测”,实时优化治疗方案,成功阻断了“全身炎症—器官衰竭—感染”的恶性循环。
面对患者命悬一线的危急情况,重症医学科迅速联合超声科、消化内科、中医科、营养科等组成MDT(多学科诊疗)团队,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多学科联动,精准施治与技术创新。第一时间为患者实施无创高流量氧疗呼吸支持和床旁血液净化治疗,清除血脂、清除炎症介质及有害的代谢产物,稳定内环境,通过“中心静脉压联合床旁超声技术行血液动力学监测”,快速评估患者的心脏收缩功能、下腔静脉直径及变异度,结合CVP数据,综合判断患者的容量状态和心脏前负荷。还为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进一步提升了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超声科在超声引导下行胰腺坏死组织穿刺引流,联合目标导向性抗感染治疗,采取微创引流控制感染。消化内科通过内镜下行空肠置管,尽早开通肠内营养保证患者基本营养需要,改善胃肠黏膜屏障,减轻炎症反应,防治细菌移位及胰腺感染,改善胃肠蠕动功能。中药灌肠、针灸、导泻,减小腹腔内压力,避免腹腔间隔综合征发生。
在技术救治的同时,医护团队始终关注患者心理与家属情绪。护士长王威介绍,责任护士每班采取科学多样化的方式评估患者生理、心理、生活等方面的需求;倾听家属需求,让家属共同参与护理计划的制定,根据评估结果开展针对性关怀举措与动态评价,在为患者实施各项护理操作科技中融入人文关怀。
在ICU的10余个日夜,护理团队为患者实施精细化气道管理、压力性损伤预防及早期康复训练,最大限度减少并发症,为后续康复奠定基础。
此例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成功救治,是白城中心医院急危重症救治能力的又一例证。重症医学科始终秉承“精准化、个体化、人性化”的理念,以技术创新为矛,以人文关怀为盾,为更多危重患者点燃生命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