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姜宁/文 李晓明/摄
微风拂大地,农时催耕忙。眼下,我市利用气温回升有利时机,抢抓农时,通过政策扶持、推广良种良法、发展订单农业等一系列有力举措,全力推动特色辣椒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在通榆县天意辣椒种植示范基地辣椒移栽现场,多台大型移栽机正按照预定路线进行精细化耕种作业。打孔、栽苗、压实、灌水等工序一气呵成,为辣椒地铺就了一条条标准化的“生长跑道”。随着移栽机缓缓驶过,一行行嫩绿的辣椒幼苗整齐排列,生机盎然。
“我们今年种植了1.3万亩左右的辣椒,预计利用1个月的时间完成移栽工作。因为我们用的穴盘苗没有缓苗期,并且全程采取膜下滴灌,所以成活率非常高。”通榆县天意农产品经贸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了解,今年我市计划种植落实辣椒面积25万亩,实际落实了22万亩。其中,大田落实了12万亩,庭院8万亩,剩余2万亩为棚室种植面积。各地严格遵循农户自愿、因地制宜原则,组织专业人员对土地进行科学评估,剔除盐碱重、易内涝、有药害漂移隐患地块,有效降低了种植风险,为辣椒产业升级创造了有利条件,全市辣椒种植正加速由庭院种植向大田种植扩张,产业发展的规模效应日益凸显。
春耕期间,市、县两级农业农村局迅速建立了技术指导服务群和服务队,组织农机人员深入到田间地头,为种植户及辣椒大户展开技术指导服务。
“为了确保辣椒健康生长,我们组建了辣椒专班提供技术指导服务。在辣椒栽植过程中,提醒种植户要及时扶正辣椒苗,覆膜的苗眼要进行封闭等,快速地为大家解决难题。”市农业农村局园艺特产科郑儒嘉说。
为了保证农民种的辣椒都能卖出去,并且卖上好价钱,全市所有的辣椒种植面积都与企业签订了回收订单,保障了农民的切身利益。
市农业农村局二级调研员刘宝贵告诉记者:“全市种植的辣椒分别与27家公司直接签订了具有法律效力的订单,确保秋天农民都能把产品卖出去。而且都有保底收购价,但如果市场价高于保底价的时候,就会随着市场价走。”这些举措让农户们吃下了“定心丸”,随着各项惠农政策的不断跟进,农户种植辣椒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刘宝贵介绍,针对辣椒种植户,各县(市、区)都出台了不同政策,庭院经济对贫困户每平方米补助2元,普通户补助1元;而在大田种植上,通榆县和大安市分别制定了补助3000元和4500元的政策。
在辣椒品种选育方面,全市签单辣椒品种主要以北京红、辛迪、景尖101、湘辣17和保银829为主。这些不同品种的辣椒,将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进一步提升了白城辣椒产业的竞争力。
从田间地头的繁忙移栽,到产业模式的创新探索;从种植面积的稳步扩张,到订单和品种的双重保障,“火红”的辣椒“映红”了百姓的致富路。
接下来,我市将通过土地流转集中连片大田种植辣椒,形成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基地。同时围绕做足做活“农头工尾”文章,积极引进“食品级”和“工业产品级”辣椒加工企业,推动辣椒就地加工转化增值,打造具有白城区域特色的辣椒知名品牌,全力推动辣椒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