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日报微信 白城日报抖音
首页
第02版:综合新闻

当好群众文化“领头雁”

——记洮北区绿野艺术团团长李国彬

绿野艺术团排练节目。

李国彬(左二)与骨干队员研究策划节目内容。

●本报记者 李彤君/文 张殿文/摄

他的朋友说他是“弃商从艺”,他自己则说是“弃艺从商”。有着42年党龄、一直活跃在群众文化艺术道路上的洮北区绿野艺术团团长李国彬,面对记者的采访表示,自己无论在哪个行业工作,对艺术的追求和创作从未停歇。他的多首原创歌曲入围“白城市十大金曲”,出版了歌词作品集,创作的歌词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省级奖项,并当选为白城市百姓学习之星。

1975年,高中毕业的李国彬成为洮南市永茂乡的一名村小老师,几年后又担任乡文化站站长。当时的农村,文化生活贫瘠。李国彬来自乡村、了解乡村,也深爱乡村,他把有才艺、爱唱爱跳的乡亲们组织起来,排练文艺节目,组成地方戏剧团、秧歌队,把演出带到各个村。

最初,他们排练的都是广播里的节目,时间长了,李国彬觉得这些节目有些脱离自己的乡村生活,就发挥学生时代当宣传队队长的特长,创作歌词、自编文艺节目,唱的是本乡本土的人和事、演的是身边的乡亲。自创节目一经推出,十里八乡轰动一时,不仅永茂乡文化站名气大增,演出队也代表乡到市里演出,相继获得“创作奖”“模范文化站站长”等殊荣。

就在李国彬想在这个离文化最近的岗位大干一场时,他被派去乡财政所当所长。自此,离开文化站的李国彬把文艺梦藏在了心底。

1990年,李国彬举家搬到白城市区,在乡镇企业摸爬滚打5年后,于不惑之年下海创业。他创办的企业以生产加工农业机械为主,包括清粮机、输送机、捡石机、抛光机等。企业不断发展,还解决了100多人的就业问题。

就在他即将步入花甲之年时,他毅然向全家人宣布了两件事:一是将企业、厂房、设备转租,结束企业经营;二是针对周边老年文艺爱好者的文化生活需求,自费组建艺术团。

家人虽然诧异,但也尊重他的决定,2017年11月,洮北区绿野艺术团开始筹建。

回首往昔,李国彬向记者道出了心声。当年企业经营过程中,历经白手起家的彷徨和低谷跋涉的艰辛,当企业度过平稳期,生意开始红火起来后,他也有了更多的休闲时间。晚上到小区附近的小广场溜达,看到有的老人自娱自乐、吹拉弹唱,虽有跑调之音、动作不规范,但这份热情和投入令他感动。他通过和这些人聊天得知,很多有表演欲望的老人没有舞台,除了广场舞,并没有太多让老年人展示才艺的机会。

怀揣文艺梦的李国彬在即将步入60岁的时候,结束了企业运营,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绿野艺术团的演艺活动和队伍管理上。绿野艺术团组建之初,报名者寥寥,随着排练如火如荼地开展,李国彬四处招揽人才,并邀请当地退休的专业院团艺术家、一级演员加入。面对缺少导演的情况,他“三顾茅庐”,邀请洮北区评剧团团长阎小娟担任绿野艺术团导演。在这位年过花甲的一级演员、老艺术家的悉心指导下,绿野艺术团相继排练出表演唱《四大妈》、情景剧《红军不怕远征难》等节目,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

绿野艺术团人数最多时达到200多人,其中能按时如期参加排练和演出的达近百人。绿野艺术团的节目涵盖了地方戏、京剧、说唱、歌伴舞、表演唱、独唱、小合唱、大合唱、情景剧、小品等。李国彬虽然不是专业演员,但也是资深京剧票友,曾荣获白城市首届京剧票友大赛第二名。他创作的京歌《白城,我美丽的故乡》由国家京剧院著名花脸演员陈俊杰演唱,在舞台上大放异彩。

多年来,他带领绿野艺术团相继参加了白城市群众文艺专场演出、吉林省群众歌舞大赛,也将队伍带到贵州等其他省演出,让白城老年艺术风采走出吉林。

对于民间艺术团体来说,掌声背后亦有不为外人所知的困境与艰辛。团里传统节目的服装、道具、幕布、音响等演出用品,以及外请老师、写剧本、录制音视频、舞台效果等费用,大多数由李国彬出资。

提到绿野艺术团的经济投入,李国彬说:“办好艺术团,既是我个人对艺术的追求和热爱,也是我作为一名老党员的责任与担当,以我之长,回报社会。”

即将步入古稀之年的李国彬,发挥余热,带领绿野艺术团继续活跃在白城市的文化场所,积极投身群众文化活动建设,为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增添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2025-07-01 ——记洮北区绿野艺术团团长李国彬 1 1 白城日报 content_30474.html 1 当好群众文化“领头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