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赫
汗水浇灌幸福花,庭院经济结硕果。近年来,我市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积极引导农民整合房前屋后的空余土地、空闲资源,加快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格局,持续巩固提升庭院经济发展水平,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把农家庭院的“方寸地”建设成为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小蒜头撬动大产业
盛夏的洮北区金祥乡,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在新建村村民张丽艳家的庭院里,她正和家人将一筐筐刚采收的新鲜大蒜分拣、修剪、捆扎。
“近几年,村里鼓励我们发展庭院经济,家家户户都把房前屋后的空地利用起来了,增加了收入,生活也越来越好了!”张丽艳说。
质量过硬是金祥乡大蒜的“金字招牌”。近年来,金祥乡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将大蒜和大白菜种植作为特色主导产业重点培育。今年,当地大蒜收购价稳定在每斤1.3元左右,预计全乡大蒜总产值将突破百万元。蒜香飘出的不仅是丰收的喜悦,更是乡村振兴的希望之路。
“下一步,我们计划扩大种植规模,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发展蒜制品加工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打造特色产业品牌,积极发挥品牌效应,让小蒜头成为乡亲们的致富法宝。”金祥乡常务副乡长刘洪鹏说。
药香满园助增收
从“土地瘠薄难打粮”到“药香满园助增收”,近年来,通榆县开通镇光明村将中药材种植确定为振兴突破口,依托村集体合作社,以“大田种植园区创建+庭院示范带动”模式不断扩大规模,将资源劣势转化为特色产业优势。
“按目前的长势来看,今年庭院种植的桔梗能卖到2万元。”村民邵长亮一边观察桔梗长势,一边向记者介绍。两年前,他率先在村里尝试种植丹参、桔梗等中草药,都获得了不错的收益。
光明村为县城近郊村,曾因土地沙碱化、资源有限陷入发展瓶颈。在村两委班子的带动下,2024年,丹参在大田与庭院种植中喜获丰收,苍术、黄芪、桔梗等品种试种成功,两年来,累计带动村民增收约215万元。2025年,大田种植和庭院经济达到200亩,种植农户25户。中药材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不仅让土地焕发生机,更为村民铺就一条增收致富的新道路。
黑羽鸡变成“金凤凰”
镇赉县哈吐气蒙古族乡立足本地特色,以“小庭院”为突破口,通过大力发展黑羽鸡养殖产业,探索出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乡村振兴新路径,让庭院经济成为农户增收致富的“黄金引擎”。
作为白城市畜牧科学研究院培育的肉蛋兼用型优质品种,黑羽鸡以其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肉质鲜美等特点,成为哈吐气蒙古族乡庭院经济的“明星项目”。2024年,全乡290户农户养殖黑羽鸡1.2万只,户均增收2200元;2025年,全乡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共有380户农户养殖1.65万只黑羽鸡,预计户均增收2400元。
“黑羽鸡抗病力强、饲养简单,我今年养了100多只,6个月就能产蛋,卖肉鸡和鸡蛋的年收入预计1万元左右。”宝山村村民宋立宏说。
接下来,该乡将以“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为导向,持续扩大黑羽鸡养殖产业规模,同时探索“农业+文旅”融合模式,让庭院经济成为乡村振兴的持久动力。
方寸小院里,乡土意蕴长。如今,庭院经济在我市广袤乡村多点开花,不仅让农户的腰包鼓了起来,更描绘出一幅产业兴旺、生活富足的乡村振兴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