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许海军)近年来,白城市司法行政机关创新推行“司法行政+N”工作模式,通过系统化机制建设与社会化资源整合,为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铺就了一条从“迷途”到“归途”的阳光之路。
“司法行政+专业干警”引领思想重塑。依托白城市强制隔离戒毒所社会化延伸机制,选派38名专业干警深度参与社区矫正工作。采用“家长式关怀+朋友式沟通”双轨互动模式,动态掌握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思想动态;结合个体成长背景定制分层分类教育方案,重点强化法治素养、社会责任感与规则意识培育,实现思想认知的正向转化。
“司法行政+专业机构”护航心理健康。针对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常见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联合白城市常青藤青少年社工服务中心等专业机构,为有问题倾向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建立标准化心理档案,实施“一人一策”动态管理。通过定期心理咨询、危机干预及团体辅导等专业服务,有效疏导负面情绪,提升心理调适能力。
“司法行政+和谐家庭”修复亲子关系。聚焦家庭监护教育短板,对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父母开展“靶向式”干预,通过专题面谈、法治宣讲与亲职教育,引导家长转变“重经济收入、轻监护责任”的认知偏差,督促其依法履行监护教育义务。通过重建家庭支持系统,让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在亲情关爱中增强回归社会的信心。
“司法行政+志愿团队”培育道德品格。依托38个志愿服务实践基地,整合社会公益资源,组织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参与“瀚海爱心联盟”等公益团队的助学、助老、扶贫、应急救援等志愿服务,通过沉浸式社会参与修复社会关系网络,强化社会责任感与道德认同感,筑牢“崇德向善”的思想防线。
“司法行政+企业、组织”保障就业生活。联动检察院、人社局、关工委及社工组织构建“多方协同”就业帮扶体系,发挥11个就业实训基地作用,提供“一对一”职业规划指导、公益性技能培训、岗位推荐及政策咨询等全链条服务,累计帮助20余名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提升就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