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走进洮南市呼和车力蒙古族乡创业村的辣椒试验田,采收完的辣椒整整齐齐码在地里,用无人机从空中俯瞰,像一幅巨大的红色织锦,格外壮观。
“这是我们头一回把全乡7个村的资源整合起来,集中连片种辣椒。”车力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李艳辉说。这喜人的丰收画面,源自该乡打造的“多村帮扶一村”机制。
创业村人口仅140余户,在全乡各村中人口少、面积小,村集体收入相对薄弱。为了破解各村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今年乡党委研究决定,借着白城市发展辣椒产业的有利契机,全乡以各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为平台,通过“股份合作+资金众筹”方式,在创业村种植辣椒10公顷,共同助推创业村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在车力乡提供的《辣椒种植项目合作协议书》上写着,由立业村、榆林村、车力村、宏图村、兴发村、马站村6个村的合作社作为甲方,出资48万元作为种植项目启动资金。
作为乙方的创业村红益农庭院经济辣椒种植专业合作社,从整地、管护到防虫、采收,全程都由他们“包圆儿”(种苗统一采购,不含育苗环节)。盈利情况下,甲方提取净收益12.5%,最高不超过2万元,乙方提取净收益25%。如果发生亏损,则由乡政府进行协调。
翻阅车力乡发展辣椒种植产业项目风险评估报告,得出的结论是:整体风险中等偏低,主要得防着市场价格波动和天灾。解决办法也实在——签订单、上保险、提升种植技术,多重保障稳住收益。
创业村村民、红益农庭院经济辣椒种植专业合作社管理员高杰算了一笔账:机器采收的带把鲜椒,每公顷可产出6万斤,每斤1.5元;要是晒成干椒,也能出1.5万斤,每斤6元。“无论是鲜还是干,一公顷能挣9万元,10公顷加起来就是90万元。”
白城具备辣椒生长的优越自然条件,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椒果品质优良,并拥有50多年的种植历史,“洮南辣椒”还获得了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但过去,白城的辣椒种植一直没成气候,零零散散,形不成规模。问题出在哪儿?组织引导不够,资源没整合,农民单打独斗闯市场,信息不通、风险还大。
2024年6月28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于2025年5月1日起施行。该法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组织开展集体财产经营、管理等,从根本上破解了以往村集体不能直接参与经济活动的难题。
今年9月举行的白城市辣椒产业高质量发展现场会上,在充分吸取全市连续两年发展辣椒产业试点工作经验教训基础上,白城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了“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抓好辣椒产业,促进农民和村集体双增收”的工作思路。
村集体经济组织具体怎么做?
在每年秋收后,村集体经济组织应提前统计本村下一年种植辣椒的种植户(含农户和社会经济组织)数量,核算种植面积,确定符合条件的地块。
选地也有讲究——辣椒怕涝,必须选择地势高爽的土地,有井灌条件、能实施水肥一体化的土地效果更好。集中连片的大田,一定要在低洼处设计开挖多处排洪沟,避免汛期短时强降雨浸泡椒秧,造成减产。
选什么品种?
村集体经济组织根据市县两级辣椒专班推送的全市辣椒种植品种投入产出测算表,选择适合本村种植的品种,并代表种植户与选定的辣椒加工企业签订育苗和收购订单,约定好保底价等重要事项,给农民吃下定心丸。
“眼下,辣椒的水分已下降了80%,这几天就可以上拍打机进行下一步作业了。”创业村党支部书记徐刚说。辣椒晒干后,订购企业将进行收购。
“今年我们种的10公顷保银829辣椒效果不错,明年我们将扩大到20公顷。”徐刚信心满满。合作社将和企业联手,建综合服务平台,签保底收购协议,推广高产稳产的穴盘苗,推进全程机械化,从种到卖“一条龙”服务,带动村集体增收,也让更多农民在家门口就业。
辣椒种植上了规模,是吸引优质深加工企业前来投资建厂,实现辣椒就地加工转化增值的必要条件。今年,白城市辣椒种植面积达22万亩,较去年增长83%,预计实现产值15亿元,带动就业1400人。
按照白城市的发展规划,到2027年,全市辣椒种植面积力争突破40万亩,至少引进一家高端深加工企业,综合产值达35亿元;到2030年面积扩至80万亩,再引进一至两家深加工企业,产值实现70亿元;到2035年,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左右,产值突破百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