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彤
新闻工作,在很多人看来是一份洒脱而自由的职业。而真正置身其中,你会体会到它的责任和艰辛。
有人为刘长志计算过从事新闻工作二十多年来处理的稿件文字量——大约8000万字,这相当于阅读每本约300页的长篇小说400本。而处理新闻稿件不是简单的阅读,要为自己处理的每一个标题、每一个段落、每一个文字负责,既要力求简洁精彩,又要防止出现任何差错,尤其不能出现事实性差错和政治性差错。如此循环往复,工作量和工作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前不久,刘长志获得2015年第二季度“吉林好人”敬业奉献类人物荣誉称号。在办公室采访他时,记者发现工作时间与他进行长谈是不可能的。当时,白城日报社联合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的五个兄弟市(盟)党报共同开展的“聚焦东北三省区交界旅游黄金线”互动宣传活动正处于关键时期,刘长志作为活动主办单位的具体负责人,各地报社关于活动方面询问和探讨的电话不停地打进,同时还要处理当天的编务工作,对待每一个问题他都耐心细致、一一落实。在这繁忙的背后,谁会知道他曾是一名癌症患者,两年前因为胃癌接受了胃部全切除手术,即使现在他仍在不间断的治疗过程中。
好学·善思
从事新闻工作,刘长志并不是“科班出身”,基础也不算高。出生在60年代、成长在70年代的他,青少年的时代没有赋予他太多的求学机会。但是走上工作岗位后,他把学习作为工作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习惯始终保持。1990年,刘长志开始从事采编工作。记者、编辑、编辑部主任、总编办主任、副总编辑,25年的采编工作经历中,作为一名党报新闻工作者,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他坚持不懈向书本学、向实践学,让思想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提高围绕中心开展新闻宣传工作的能力。
中央、省、市下发的重要文件和重要会议精神,刘长志每次都通读全文,理解透彻;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吉林新闻联播和《人民日报》、《吉林日报》,他每天必看,从不间断;对于市委、市政府各个时期的重点工作,他认真研究、学懂弄通,领会精神实质、落实到工作中去。他的案头经常摆放着摘抄本,只要在报纸上、书刊上看到重要新闻文献、精彩文章词句,他都会及时摘抄、剪裁下来,多年来已经积累了十余大本;他办公桌上的汉语词典,由于工作中经常查阅翻看,已经是破旧不堪。利用工作之余,他针对一个时期的中央、省、市重点工作,经常编写上级重要精神解读、名词解释 “采编小贴士”,发放到编辑记者手中,让大家更好地围绕中心开展编采工作,同事们受益匪浅。
深厚的理论基础、扎实的业务功底,使他逐渐成长为报社业务工作的骨干。刘长志从事新闻工作20多年,在《白城日报》一版要闻编辑部工作15年。要闻版是报纸的“门面”,读者视觉的第一接触物,办好要闻版历来是各级党报工作的重中之中。他注意抓住重点,分清主次,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科学思维,大胆创新,精心策划,在“规定动作”中要高度,在“自选动作”中要深度,在“常规动作”中要广度。他按照要求报道好中央、省、市召开的重大会议和重大活动,把中央、省委、市委的重大决策及时传递给广大读者,如生态新区建设、招商引资、民生民利工程等关乎白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要事,除在一版刊发消息、通讯外,还配发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等,注重围绕中心提升高度、凝聚内涵、揭示意义。他还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坚持主动出击,超前策划,敏感地抓住重要题材,有规模、有数量、有深度地进行报道,积聚上下力量。遵循“三贴近”的原则,他在一版上刊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拓宽广度,如推介白城地域风光、特产,刊发一些百姓关注的社会新闻。真正发挥了党报要闻版的“要闻”作用。
2005年,白城日报社为适应发展需要,开始实施无纸化办公,报社领导又把这项紧迫的培训任务交给了时任要闻编辑部主任的他。对于电脑办公,当时大家都很陌生,甚至于电脑开关机、系统操作、打字等常识性知识很多人还不掌握。针对这样的情况,刘长志首先从自己做起,他借来电脑操作基础知识方面的书籍,无论是在单位还是在家里,有时间就认真研读,并结合实际操作,很快就熟练掌握了电脑操作的基础知识。此后,报社又开始实施电子组版,他组织编采人员利用工作之余和双休日集中学,一对一指导。在短时间内,所有编采人员全部能够独立工作,顺利实现了由报纸手工制作到电脑排版的过渡。
多年来突出的工作业绩,使他四次获得全市“十佳新闻工作者”称号,2000年获得“吉林省十佳新闻工作者”提名奖,2002年被评为“吉林省十佳新闻工作者”,同年还被评为“全省优秀青年新闻工作者”;他四次被荣记三等功,一次荣记二等功;他所在的要闻编辑部1997年获省级“青年文明号”殊荣;1993年至今,他的作品60多次在全国、省、市级新闻评比中获奖;2014年,他被授予白城市劳动模范称号……这些荣誉饱含着他多年来的心血与汗水。
勤勉·敬业
“我承受着新闻工作的夜以继日和忙碌辛劳,我更享受着这份事业带给我的责任与快乐。”这是刘长志经常说的话。对党的新闻事业的热爱,是刘长志多年来工作的源动力。在生活上,他没有过多要求,总是衣着朴素,加班时和大家一起吃泡面,累了趴在桌上眯一会;对待工作,他兢兢业业、一丝不苟。
新闻工作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加夜班是常有的事,有时遇到重大报道还要工作到深夜乃至凌晨,但是无论夜间工作多么晚,第二天在工作岗位上仍然能够准时看到他。2000年,《白城日报》由原来的四开四版小报改为对开四版大报,在前期准备工作中,他在要闻版的定位、版式风格及其他各个环节上都做了精心设计和准备,拿出了可操作性强的规划方案,经报社领导班子研究后,顺利付诸实施,使改版后的《白城日报》要闻版以崭新的面貌与读者见面,社会反响良好。当时,他还负责时事版的工作,为理顺各环节工作,他白天照常上班,晚上带夜班编辑,有时夜班工作到天亮,一夜不合眼第二天白天也照样坚持工作。此后,他还对负责的一、四版两次进行了规范,确定了各版担负的任务,理顺了出版程序,重新设计了版式风格,使版面既丰富多彩,增加了可读性,又美观大方,重点突出,特点明显,也使党报的党性与群众性得到了很好的统一。2007年,他任总编办主任后,认真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在做好全报社的文字综合工作外,还协助领导对《白城日报》进行了变彩报、改版。他在各版的定位、版式风格及其他各个环节上做了精心设计和准备,拿出了可操作性很强的规划方案,经报社领导班子研究后,顺利付诸实施。
2012年7月,他走上了白城日报社副总编辑的岗位。当时,由于领导班子没有配齐,作为单位的唯一一名副职领导,刘长志值业务主班一干就是8个多月。《白城日报》、《百姓生活》报都是以日报形式出版,他每天终审稿件的文字量都达到5万字以上,新闻策划、带队采访、编辑出版,甚至于党务工作、印刷发行……他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了。
这8个月时间里,国家、省、市大事多、要事多。 2012年11月初,举世瞩目的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此前,为展示白城十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刘长志在《白城日报》一版策划开辟了“喜迎十八大”专栏,组织记者深入到全市各地、各部门深入采访,刊发了一批有分量的成就稿件。会议期间,在刘长志带领下,全体编采人员加班加点转发重要新闻、解读十八大精神,让全市干部群众第一时间领会党中央决策部署。随后召开的白城市委五届五次全会、白城市人大和政协五届一次会议等一系列重要会议,会前、会中和会后的宣传工作,刘长志精心策划、带队采访、终审稿件,那段日子,白天他要处理单位日常业务工作,每到夜晚,他办公室的灯经常是彻夜长明。
执着·坚守
在报社工作多年,在罹患胃癌之前,无论在哪个岗位,刘长志从未休过一天病假,也很少请过事假。无论是节假日还是夜晚,只要工作需要他都做到及时到岗。每年的工龄假,领导让他休息一段时间调整一下身心,他总是说“在家也没什么事做”推辞了。
他没休过病假并不是他没生过病。他患有严重的慢性结肠炎,发作时疼得脸色苍白、直不起腰,但他只是吃几片药撑着坚持工作;他还患有痛风,每年都要犯几次,脚肿得穿不上鞋子,上班坐在椅子上脚控得难受,他就再搬一把椅子搭上脚继续工作。忙完一天的工作回到家中,他才一滩泥似地躺下休息,只有这时他才真正成了“病号”。
他很少请事假也不是真的在家没事可做。了解刘长志的人都知道他有一手好厨艺,炒菜、面食样样都具备“准厨师”水平,但是这么多年忙于工作,妻子和孩子想吃一顿他做的饭难上加难。2013年初女儿要结婚,当时,刘长志作为分管出版工作的唯一一位副总编忙于编务,没有因为女儿的婚事请过一天假。婚事临近,同事们都为他这个岳父着急,他却说:“孩子的婚礼一切从简,家里需要我办的事也不多,我都抽空办完了,没有必要再请假了。”
然而,病魔从天而降让他猝不及防。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胃痛、腹胀、厌食、低烧……身体一阵阵的不适,让他寝食难安。之前,大家就几次见他在办公室按压着腹部,苍白的脸上满是汗珠。领导和同事们劝他去医院检查一下,他说,没准是老毛病犯了,还有几天值班结束了再去医院检查。2013年4月初,还执意在工作的他,在家人、领导和同事们的一再劝说下,到医院进行了检查。
“胃上部及贲门病变,需要进一步确诊”、“早期胃癌,马上进行手术治疗”。得知市级和省级医院的检查结果,大家为他捏了一把汗。2013年4月底,在长春吉大中日联谊医院他接受了胃部全切除手术。
坚强的长志还能回到他心爱的工作岗位上吗?
让大家没有想到的是,术后仅仅两个多月,还在进行化疗的他,就向单位提出了上班的申请。报社领导、甚至市委宣传部主要领导听说后,都主动找他谈话,希望他多休息一段时间,把身体调养好。可他诚恳地说:“抗洪抢险形势这么严峻,编辑记者天天都在加班,身体条件允许了,我应该回到工岗位上,哪怕只做普通编辑的工作我也觉得安心。”原本180多斤的体重、现在只有130多斤,看着他黑瘦的脸庞,家人和领导、同事们都很心疼他,但是拗不过长志的坚持。当年7月,他又回到了工作岗位。
做了胃切除手术后,为防止食物反流,他不能平躺着休息,每晚只能半靠着睡,休息不好也从不耽搁第二天工作;术后需要少吃多餐,但为了与工作时间不冲突,直到现在他还保持着每天吃三顿饭的习惯;输液式化疗需要到医院进行,为了不影响工作,他就带着口服化疗药上班。
2013年11月,按照上级扩大党报发行覆盖面的要求,需要向市委、市政府做好请示、报告工作,还要到各县(市、区)协调发行工作,《百姓生活》报与《城市晚报》开展联合办报工作也正在加快推进。考虑到刘长志的身体状况,报社领导班子没有将这些工作分配给他。刘长志却主动请缨,从准备报纸增订申请材料、到协调各地上报订阅数量,从带队到城市晚报社学习编辑出版经验、到编写联合办报实施方案和组织编采人员培训,他把各项工作推进得井井有条。到去年底,《白城日报》扩大发行覆盖面工作顺利实施,报纸订阅数量较上年度增加6000余份,取得了历史性突破;2014年1月1日,《城市晚报·百姓生活》正式出版,在白城首开与省级媒体合作办报的先河。
2014年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始后,从中央到省、市重要会议、重要活动频繁,报社的业务工作更加繁忙了,他一边坚持做好出版工作,一边带头组织学习、查摆问题、指导联系部门开展活动,学习笔记也一次不落的认真记好。2月底的一天晚上,因为有重要新闻他在单位加班,女儿住进医院面临分娩,接到妻子的电话后,他安排好工作后才匆匆赶到医院……
“坚强的长志又回来了”,大家欣慰地说。的确,长志回来了,虽然疾病尚未痊愈,但他仍然殚精竭虑、执着坚守;长志回来了,虽然身形日渐消瘦,但他依旧无怨无悔、默默奉献。
这就是刘长志,秉承着党的新闻工作者勤勉敬业的朴素情怀,乐观豁达地面对困难和考验从容不迫。
这就是刘长志,肩负着党的新闻事业赋予他的神圣职责,迈着坚实的步伐永远行进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