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版新闻
下一版4
 
大安市工业经济提质增效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市政协视察我市文物保护工作
图片新闻
我市举办快乐运动、幸福鹤乡青少年乒乓球比赛
市医保局反欺诈骗保“亮剑”行动成果显著
赢得中国新闻奖的首席记者
我市秋粮收购工作全面开始
 
版面导航
 
站内检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11月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写在第16个记者节之际——
赢得中国新闻奖的首席记者
——记吉林日报白城记者站站长高大伟
 

●本报记者 李彤君

每天,对于记者来说,不是在采写新闻,就是在采写新闻的路上……

已年近花甲的高大伟,原本应该坐在吉林日报首席记者的位置上休息休息,从事新闻工作26年,他始终奔忙在新闻采访第一线,他实在太累了。

在第16个记者节到来之际,记者采访了高大伟。可是他没有太多时间详谈,因为他还要去大安的一个乡下采访。

新闻人采写新闻人,我们真想挖掘出更多的新闻,可眼前这位老记者,却不像记者、不像首席记者,更不像捧得中国新闻奖的知名记者。

是的,一转身,他又去了田间地头、厂矿车间,他总是披着一件普普通通的夹克衫,挽着袖口、鞋跟挂泥,忙起来,不顾形象,用手掐着一个并不时尚的手提包,风风火火地来,风风火火地去,只有在采访时,他才平静地端坐着,和风细雨地问着、聊着,时不时地记录着。

高大伟的办公桌上堆满了报纸、材料。报刊、剪报有的已经泛黄,一摞一摞码放在书柜里,并不整齐,一看就知道是主人翻看后非常着急随手放回的。

打量高大伟所坐的那把椅子,皮面斑驳,实在无法和中国新闻奖联系到一起,可是谁能说那篇《一水激活万水流》的获奖新闻不是他坐在这把椅子上写出来的呢?

高大伟太平常了,平常得就像每一个在路上行走的路人,可就是这样一个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人,选择做党报记者、选择奔波与忙碌、选择忘了自己、选择永远在路上……

“他能出现在抗洪一线,本身就是一个特大新闻。”与高大伟同在抗洪一线的人说

说这话时,洪灾已过,英雄谢幕。

1998年白城抗洪救灾,是被写入史册的重大历史事件。

2013年白城抗洪救灾,距离1998年,时隔15年。同样的惊心动魄、同样的生死攸关、同样的前赴后继、同样的大气长歌。15年前,抗洪一线有高大伟的身影;15年后,57岁的高大伟,身影又出现在了洪水咆哮的堤岸上。

2013年夏天,嫩江风吼浪急。在抗洪前线坐镇指挥的一位老领导见高大伟上了堤坝,披头盖脸地说他:“你当你还是年轻的时候呢?”

在堤坝,高大伟和抗洪人员摸爬滚打一整天,当夜他就驱车赶回住处,连夜赶稿。黎明时分,《迷彩大堤——武警官兵在抢险一线》和《在6号坝上——红岗子乡一线干部群体素描》传回了吉林日报社编辑部……

曙光穿透窗帘时,已经出现眩晕症状的高大伟才想起来,自己已经一天一夜没吃饭了,再看看带来的胰岛素,早已因车内零上40多度的高温而变质,无法使用。一想到大安当地买不到这类胰岛素,患有严重糖尿病的他无奈地摇了摇头。

那一天是2013年8月13日,是高大伟深入抗洪一线采访的第二天。在大安堤坝奋战4个昼夜后,身体状况不佳的高大伟,才不得不在领导的责令中,退守白城。

没想到,他刚到白城,镇赉境内嫩江洪峰袭来,险象环生,他又驱车镇赉,与抗洪党政军民站在了一起。随后,6篇报道相继见诸报端。其中两篇通讯在2013年度第二十三届吉林新闻奖中,分别荣获一、三等奖。

不知情的人只看到了领奖台上被光环笼罩的高大伟,却不知道,他为了所热爱的新闻事业,始终无惧无畏、无怨无悔、执着坚守。

2008年5月16日,他在采访当地为汶川地震灾民捐助新闻途中,遇车祸腰椎骨折,即便在入院卧床救治期间,他仍用手机进行采访,让陪护的妻子做记录,完成新闻稿件,使我市抗震救灾以及解放思想大讨论等一系列重要稿件在吉林日报上得到及时刊发。

还是他,在2013年的洪灾中,又带着车祸留下的顽疾,在15年后又一次登上了抗洪第一线的堤坝。

也是在那个最危险和困难的时刻,高大伟把医生开出的手术通知单塞进了办公桌,带着右臂里的钢板上了抗洪一线……

他是铁打的汉子吗?显然不是。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

2002年6月的一天,高大伟的父亲突然去世,出完殡的高大伟强忍悲痛回到记者站,一篇急待刊发的重要稿件等着他马上撰写。那天,高大伟锁上了办公室的门,任眼泪浸湿了十几页稿纸,他就是边抽泣着边完成了这篇稿件……

人活着,总要有点精神。高大伟不是神,他首先有血有肉,有一家老小、骨肉亲情,但是在他所热爱的职业面前,小我早已收藏,他捧出的是一名记者的职业担当与执着。

2013年,省委发出号召,全省广大新闻工作者以高大伟同志为榜样,向他学习。与此同时,白城市委、市政府为高大伟记个人二等功。

不用问他带病、带伤上“前线”值不值得,这样一个新闻界的“拼命三郎”,也是一个以职业担当为自豪的人……

“高大伟不是一个名字,他是一种符号、一种标志,他代表着新闻的高度。”他的同行这样评价他

在新闻界,尤其是吉林省新闻界,都知道高大伟是新闻高手,他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新闻点独具匠心,精于报道策划。多年来,高大伟从不固步自封,始终谦卑低调,时刻不忘深入学习、探索宣传新思路,并取得了非凡的成绩。

中国新闻奖的取得,是吉林省新闻界的盛事,对高大伟来说,也是一桩喜事。

在我们的采访中,提起这件事,高大伟谦虚地直摆手:“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成就,是以报社总编辑为首的采访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

整整26年,中国新闻一等奖与吉林无缘,高大伟也走过了26年新闻路,这是偶然的巧合?还是必然的天道酬勤?

翻看中国新闻奖获奖名单,获奖者多来自新华社、人民日报社、光明日报社,地方新闻媒体能得一等奖,确实有一定难度,吉林日报做到了。

获得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一等奖的作品《一水激活万水流》,以吉林西部“河湖连通”这一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为题材,高大伟及合作者深入现场,大量采访了工程的组织者、管理者、建设者及当地群众,反复推敲,几易其稿,用文字、用事实,铺展开“河湖连通”工程的全景式画卷。

这篇新闻得到广泛的关注和好评,读者反响强烈。人民、新华、凤凰、新浪、网易、和讯等各大网站相继转载,百度关键词搜索量达50多万条。使吉林省成为第一个在全国展示这一国家项目建设成果的省份,对我国重大水利工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有人说高大伟极具天赋,也有人说他很幸运,可是一篇好新闻背后的策划、采访、撰写,所下的功夫、流出的汗水,是难为外人所知的。

从2001年新春伊始,历时一年,一组特别系列报道在吉林日报推出--《蛇年农家十二月》,每月推出一篇。采写这组系列报道的记者就是高大伟。

他以白城广大农村为背景,采用非虚构性文学纪实的特稿形式,从首篇《雪野红灯》问世到末篇《踏雪接春》结束,他从多个方面反映农村的发展变化、农民的现实生活以及存在的各种新老“三农”问题,原汁原味展现农村、农民的真实生活,直观反映了白城农村方方面面的现实。

报道问世后,在新闻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吉林日报社在2002年4月9日专门召开了“高大伟‘农家十二月’特别系列报道作品研讨会”,成为吉林日报创刊近60年来首位召开作品研讨会的一线记者。

随后,吉林省新闻业务核心刊物《新闻学苑》刊发了研讨会专辑,并成为吉林省委宣传部的典型稿件。

每年,高大伟都把三分之二的工作时间放在基层一线的采访中,他拓宽报道领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新闻写作风格,每年都产生一批有份量、有深度、有反响的重点报道稿件。

他以自己的从业经验带动年轻记者,引导记者要对自己的新闻稿件负责,要追求新闻写作的专业性,只有这样,才能在众多的采访元素中找到最为精彩的新闻点。

有时,为了这个新闻点,高大伟对若干信息筛选后会忍痛割爱,哪怕只留最触动人心的100字,也会放弃其他1万字的采访素材;有时,为了获得一个新闻线索,他全然不顾路途奔波、身体条件。

高大伟采写新闻,不玩花拳绣腿,不搞隔靴搔痒,而是全方位、大尺度、高保真全景展示。《蛇年农家十二月》特别系列报道就是高大伟新闻风格的直接体现,也形成了以其扎实的政治素养和理论基础形成的新闻品牌效应。

成为吉林日报首批首席记者,他当之无愧。

“当记者要有社会责任感,要有公心,否则你下笔就会偏。”高大伟这样解读记者这个职业

对于记者这个职业,高大伟认为,记者与社会责任是分不开的,心底没了这份社会责任,就不会站在民众的利益与角度去鼓与呼,也不会站在客观的角度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

记者采访不可回避地问到一个问题,就是这些年累不累?高大伟说:“他非常幸运、也是最令他高兴的事儿,就是能干上自己最热爱的工作,而且能干到老。”

正是高大伟从事着他所热爱的新闻工作,因此对这份职业的用心达到了忘我的程度,也达到了敬畏的程度。

前几年,在有偿新闻盛行的时候,有人把目标对准了高大伟。高大伟的答复非常坚决:“要是社会主流的东西、是正能量的东西、是老百姓关注的东西,作为新闻人,我责无旁贷、没有条件去采访,否则免谈。”

在高大伟的新闻报道中,他所挖掘和表现的新闻事实,背后都有着一定的政治或社会意义。

高大伟从业26年,一直站位于新闻战线的最前沿,以全省大局为中心,把对家乡的爱化为激情,讴歌美丽鹤乡这片热土,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关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强烈社会责任感,走进民心,赢得公信,真正肩负起一名党报记者的时代使命。

他强烈的“守土有责”观念正是他履职尽责的信念和动力。针对我市政治、经济、社会各项发展的新闻,高大伟始终高度同步,无一漏报,反映深入,充分发挥了喉舌的巨大作用,无论从报道数量还是报道质量上,都为白城市发展建设起到了巨大的宣传推动作用。

高大伟1989年3月进入白城日报从事新闻工作,在白城日报先后任记者、编辑、星期刊主笔、记者部主任、专刊部主任、晚报总编。1996年调入吉林日报社,在驻白城记者站任记者、站长,直到现在。

由于报道出色,成绩突出,他的工作就得到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肯定。2003年以来,高大伟及白城记者站连续7年受到白城市委的通报表扬与嘉奖。

记者是个令人羡慕的职业,何况高大伟荣誉加身,可他为人处事却朴实得像邻家兄弟,这和他始终扎根基层群众、倾听群众声音有关系。

也正是这样的低姿态,才让他了解到更多真实、鲜活的群众生活,更真实、准确地了解民情民意,为他采写大量接地气、感人心的新闻稿件提供了先决条件。

写“农家十二月”系列之八《嫩江渔火》之前,高大伟就做了深入调查,提前知道这群打鱼人性情粗犷、不好接触,而且下江打鱼的忌讳、说道特别多。同时,高大伟还了解到,这帮打鱼人远离陆地,鱼窝棚栖身,生活单调,条件艰苦,江风吹骨寒气重,所以个个都爱喝酒。

为了完成采访、走进打鱼人的生活,高大伟自掏腰包,拎了烧酒、烧鸡和鱼把式卧在鱼窝棚里称兄道弟,面对这样平易近人的“记者哥们儿”,鱼把式毫无保留向他倾吐心声……

高大伟和鱼把式喝过同一碗酒, 吃过有生以来吃过的最硬的窝头,睡过老乡家炕边的“烟筒桥子”。无论是嫩江河套里,还是瓦房乡的蒙古屯,26年的采访岁月里,高大伟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敲开受访者的心灵之门,付出尊重、赢得真诚,以有心之笔撰写有情之文,他获得的不仅仅是成功报道的掌声,也获得了无数群众对记者最大的支持和接纳!

这,也是他能成为一名优秀记者的最坚实的群众基础。

采访路上,他曾掉入枯井,摔断肋骨;采访路上,他曾至少遭遇过3次以上车祸,腰椎骨折;采访路上,他曾在偏远的村庄半夜突发冠心病;采访路上,他曾被村匪屯霸追打谩骂……

可是,这样一组数字也属于他:3000余篇新闻稿件、450多万字采访稿件、50余个各类新闻奖项、12个吉林新闻奖一、二等奖、40多各级荣誉、12次当选吉林日报报业集团年度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获得吉林日报创刊70周年突出贡献奖……

新闻人的酸辛苦辣,都被高大伟一贯憨厚的微笑抹得烟消云散,却把坚定留给了他所热爱的新闻事业。

新闻在纸上,真情在心里,中国400万记者同仁共同在路上……

一如高大伟在《蛇年农家十二月》的报道中所写的那样:一轮红日从大江上跃起,万道霞光将嫩江上下映得金光灿烂……

记者,是守护太阳的职业!

 
3上一篇  下一篇4  
  


白城新闻网 http://www.bcxww.com
白城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吉林省白城市中兴西大路43号 邮编:13700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