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赫
今年以来,大安市在克服各项改革支出倍增的双重压力下,坚持“形势再紧不紧民生资金,支出再减不减民生投入”的原则,累计投入各类民生项目建设资金23.42亿元,统筹抓好三类民生。
——抓好基础类民生。努力办好教育、卫生、文化和广播电视等项社会事业。一是改善办学条件。投入5150万元,新建、扩建教学楼10所(综合楼),为全市初中、小学(不含村小)配备计算机网络教室设备;招聘特岗教师46名、大中专毕业生28名,充实农村教师队伍,提高农村教学水平;特殊教育学校和职业教育也实现了新的发展。二是提升医疗水平。投资6332万元,实施市第一人民医院新建项目、2个乡镇卫生院改造项目和54个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妇幼保健院安广分院交付使用,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三是繁荣文化事业。投资685万元,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放映农村公益电影1000余场、举办各类演出活动近60余场次;通过文化小广场、资源共享工程、灯光篮球场、体育场改造和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等项目的实施,为城乡居民构建了形式多样、内容健康的文化生活体系。
——抓好保障类民生。重点实施的保障性民生有三类。一是住房保障。投入2.66亿元,加大农村危房、暖房子、廉租房、棚户区改造力度,建筑面积达38.36万平方米,受益户数5975户,受益人口20310人,逐步构建起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二是社会保障。已累计投入各类社会保障资金4.81亿元,为34948名城镇职工发放养老保险金3023万元,为188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28万元,城镇职工、城镇居民、新农合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68102人、8289人、211229人,报销人数分别为2167人、1401人、106230人,报销金额分别为1270万元、655万元、6081万元。为城乡低保、五保户等群体中的60850人发放救济救助资金1.15亿元,随着投入不断增长,大安市社会保障能力日益增强。三是就业保障。投资115万元,进一步加大就业安置、就业培训和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帮扶力度。城镇新增就业4364人,失业人员再就业876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35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92%;适时举办农民工专场、大学生专场推介活动,异地转移就业31748人,就近就地转移就业23579人,实现了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和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抓好发展类民生。重点实施了生产型、基础设施建设型和安全型民生项目。一是壮大致富产业。投资1344万元,建大棚240栋,建设牧业养殖小区8个,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安大牧业建设标准化鸡舍100栋,累计可带动4.2万农民实现增收致富。二是完善城乡设施。累计投资7.2亿元,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其中,投资20095万元,更换人民路、嫩江街LED路灯,维护排水管线,对大安市污水处理厂进行扩建,实施嫩江湾湿地生态恢复工程,对长虹路、德胜路、兴华街、锦华路道路及排水进行建设。投资2.89亿元,建设农村村路121公里,G302珲乌线11.4公里、G232牙四线49.8公里,以及208道口公铁立交桥。投资8405万元实施鼎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项目,建设科学储粮仓900套。投资1295万元,新打水源井29眼,建设农村饮水管网31处。投资5183万元,在大赉乡实施全省农村环境整治整乡推进项目,每个乡镇均打造出一个环境整治示范村,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开展省级“园林城”创建工作,推行城市精细化管理活动,市容村貌、环境卫生显著改观。三是确保安全发展。完善领导接待日制度,畅通民意诉求渠道,解决百姓反映的合理诉求;推进平安大安建设,强化治安管控,严厉打击邪教组织和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大力开展生产、交通、消防、建筑、校园和食品药品等领域安全整治行动,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