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而不凡,光阴荏苒中积累着思想的深度,提升着生命的厚度。任何人都有思想,任何人都有左右思想的权利。人是一棵能思想的苇草,不分贵贱,亦无高低。
有的哲学教授凭借着空洞的理论及三寸不烂之舌,傲然身居思想的高端层面。而他眼中的井底之蛙则目光短浅,所见所闻自然没有哲学教授多,但为何又能一句话使哲学教授哑口无言呢?
这个世界从不缺少独断的理论,而真正缺少的是敢于质疑的人。人们往往是跟随众人的思想,别人提出的思想于己来说也不无道理,就像山中石缝交汇处,各路溪流汇聚而成的河流一样。古往今来,敢于质疑的人或许成功的并不多,但这种勇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依然是值得尊敬的。
还记得那个著名故事吗?徒弟与师傅例行检查飞机零件,确保飞机安全起飞。师傅凭着多年的经验,认为此飞机全部15颗螺钉已到位,可以起飞;然而徒弟却用事实说话,向师傅提出质疑:明明是16颗,可师傅不肯更换,最后导致了飞行员命丧天际。
权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天衣无缝的,在确保经过严谨的思考及事实的还原后,可以向权威发起挑战,就像学生向老师质疑一样。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质疑的过程本身也是思想的交锋,在言语间撩出智慧的火花。
俗话说,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此言并非没有道理,现实生活中,我们听到的、看到的信息往往是经人加工过的,带有作者思想倾向的信息,表面上看,阅读起来毫不费力,事实是,此刻的你已被人牵着鼻子走了。现代人所缺少的,恰恰是停下匆匆赶路的脚步,驻足停留,去欣赏路边的风景,去探索、去思考、去发现。就像那句广告语:邻居家的花猫长大了,巷口的花开了。是啊,在匆匆追随溪流的脚步过后,人终究是要回归自然的。
我赞同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说的那样:授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向老师提出质疑,从来都不是一件羞愧的事,那只会让你更进一步。
在我们阅读外国文学的过程中,是否有过感到别扭的地方,这正是由于语言文化的不同,原著与译制的版本所蕴含的意味必然有所不同,正如唐诗译成英语后的结果。
人是一棵能思想的苇草,即便是井底之蛙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何况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