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理论与实践
3上一版  下一版4
 
新时期领导干部仍然要学哲学用哲学
完善志愿服务体系 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发展
住房公积金新政(四)
以大数据助力国家治理现代化
正确引导舆论的基础与前提
 
版面导航
 
站内检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8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完善志愿服务体系 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发展

●张丽娟
 

志愿服务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有力抓手,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正是基于在社会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志愿服务工作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在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志愿服务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志愿者人数呈几何增长、志愿组织广泛建立、志愿活动迅速普及……成绩固然可喜,但背后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我国志愿服务工作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志愿者管理机制落实不到位。志愿者是志愿服务工作的力量源泉,是各项活动的执行主体。眼下,各地基本都自上而下建立了相应的志愿者管理制度,可执行情况并不容乐观。不少地方盲目追求志愿者数量,登记注册工作做的很到位,但随之而来的管理服务工作却并未跟上,导致志愿者活动参与积极性较低,且流失率较高。

二是志愿服务组织缺乏协调。目前,诸如共青团、妇联、工会、民政等很多部门都组建了系统或行业性的志愿服务队伍,但相互之间缺乏协调,“九龙治水,各管一段”,导致志愿服务领域分工不明、山头林立、各自为战,既削弱了整体力量,又浪费了服务资源。

三是志愿服务活动的社会参与性差。不少地方的志愿服务工作主要靠政府这只“有形的手”来推动,而群众自发性的志愿活动还比较少。志愿服务基本依赖于“组织安排”和集中开展,特定时间段内,各部门活动重复度高,但持续性却不尽人意,甚至被戏称为“雷锋同志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

制度化建设是任何事物及组织机制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面对和完善的环节,它直接影响着事物及组织机制的和谐稳定及良性发展。化解工作困境,实现志愿服务常态发展,离不开完善的志愿服务体系建设。

一要巩固理念观念精髓,培树提升文化自觉。志愿服务文化建设,就是要通过培养共通感,促进理念的认同和情感的呼应。求本溯源,先秦古典文化是我国志愿服务文化的理论源泉。早在2000多年前,以孔孟墨等为代表的诸子百家便提出“仁爱”“民本”“兼爱”等朴素志愿服务精神;一脉相承,封建传统文化是我国志愿服务精神生存繁衍的重要依托。其倡导的讲仁义、重忠孝、守诚信等价值取向和佛道等宗教宣扬的“慈悲”“泛爱”等教义,都属于志愿服务文化范畴。继往开来,近现代新文化是我国志愿服务理念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新中国成立前的百年多时间里,国人虽命运多舛,却仍坚持操守,互助互爱;建国至改革开放前夕,志愿服务内容得以丰富完善;而后,志愿服务理论和实践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发展迅猛。实现志愿服务质变升华,必须积极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倡导志愿服务文化,激发志愿服务自觉。

二要建立健全组织体系,构筑常态长效机制。组织的作用是指导和引领实践,志愿服务制度化和常态化建设,离不开强有力的组织推动。拓展体系。完善现有志愿服务队伍,依托学校、社区、机关及其他企事业单位,吸纳引导更多的社会人士参与到志愿服务工作中,扶持一批社会性志愿组织和公益组织,变政府主导为政府引导。整合资源。打破壁垒,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整合妇联、共青团、工会等部门、行业的志愿服务组织,统一指挥、强化配合,着力打造横向联动、纵向协作的网格化管理服务新模式,避免活动“撞车”,提高服务质量。健全机制。规范志愿者注册登记、重视志愿者技能培训、实行服务时长记录制度、明确考核优待办法、建立服务对接平台、完善志愿服务相关法律法规,形成高起点、宽领域、利长远的志愿服务工作格局。

三要精化细化职能分工,搭建服务活动平台。志愿服务参与主体多元化的特点,决定了其分工不能“一刀切”,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常态平台建设。依托村居(社区)贴近群众的优势,搭建起志愿者、服务对象和服务项目对接平台,组织开展更多接地气的志愿活动,开发常规性志愿服务岗位,把社会各方面力量组织起来,更多地依靠普通群众开展活动。特色平台建设。发挥党团员的先锋模范和示范带动作用,建立党团员志愿服务基地,利用“党员进社区”等活动载体,号召并鼓励他们深入基层、走进家庭、转换角色,自愿无偿参加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专业平台建设。大力吸收医疗、法律、科技等专业化人才参与志愿服务,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工作、不同经历的特定群体,合理配置资源,谋划设计一批专项服务活动,扩大受众人群。

四要完善激励回馈措施,强化支持保障力度。激励机制旨在通过一套科学有效的办法和措施,刺激、促进和引导主体更好地投入目标工作。保障机制则是维护志愿活动参与者权益,增强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关键。完善嘉许制度。制定完善志愿服务考核办法,根据参加志愿服务的时长和质量,嘉奖优待志愿者,注重需求差别,增加回馈选择,凝心聚力,进而推动志愿者服务持续深入发展。强化技能培训。坚持培训与服务并重的原则,根据志愿服务活动项目的需求,通过集中辅导和特定讲学等方式,对志愿者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服务意识、能力和水平。推进法制保障。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完善全国性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志愿服务的各项政策制度,加快专门性法规的制定,保障志愿者权利,明确志愿者义务,确保志愿服务工作有法可依。

 
3上一篇  下一篇4  
  


白城新闻网 http://www.bcxww.com
白城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吉林省白城市中兴西大路43号 邮编:13700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