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生命力是生命的表征,同样也是思想的表征。生命的力量源于它与自然界永无止息的对抗;思想的力量则在于它对于既定实践的超越和指导。理论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创新。
创新决定理论的命运。就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而言,理论是对实践的理想性表达,相对于实践,不同的理论具有保守和革命两种作用。保守的理论对当下的实践负责,革命性的理论对实践的创新与发展负责,二者缺一不可。理论创新的实质也就是要创造出新的实践。当代世界具有鲜明的发展特征,对于理论创新有着更为强烈的要求。实践的发展要求作为其指南和指导的理论必须走在实践前头,标识出实践未来发展的种种可能。也就是说,理论创新是现今时代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理论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始终保持其对实践的领先地位和指导作用。
理论创新是唯物辨证法的内在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着理论创新的结果。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辨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精神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的成规成说,敢于破除落后的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理论创新体现着超越、批判和理想主义,这也就意味着它需要理想的介入与引导。事实上所有的理论创新中都包含着特定的价值立场和理想目标。共产党人的一切理论创新,都服务于劳动人民的自由与解放事业,是劳动人民改造世界、追求幸福生活实践的内在环节。这是理论创新的道义之所在,责任之所在。劳动人民追求自由与解放的朦胧意愿是共产党人理论创新的原动力,而理论创新不过是以概念的形式表达劳动人民的深切渴望。所以,理论创新只有通过劳动人民,且为了劳动人民,始终引领劳动人民的自我解放的实践,才能显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实现理论创新,必须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在新形势下坚持理论创新,就要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把继承和创新结合起来。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离开了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理论创新就无从谈起。只有适度超前于实践而创新的理论才能用来指导实践,完成理论的使命。伟大的时代和实践需要伟大的理论。然而,伟大的理论并不能自发产生,只有直面现实,勇于并善于创新,才能造就出符合实践需要的全新理论。历史上,所有伟大理论的诞生无不凝结着理论家的创造性智慧: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力已相当发展的事实,在继承包括空想社会主义在内的所有理论成果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终于完成了理论上的历史性突破,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经过一系列挫折之后,果断地摆脱了教条主义的束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创建了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理论——毛泽东思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提出了诸多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体现了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理论创新,这无疑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理论的产生依赖于创新,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需要创新,理论的突破更离不开创新,指导实践的历史使命呼唤创新,因此,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创新是理论的生命,是理论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