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光辉 徐焱
五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不过是弹指瞬间。但是,过去的五年对地处吉林省西部、长年风沙干旱的国家级贫困县通榆来讲,却是极其不平凡的五年。
过去的五年,是通榆37万人民群众负重前行的奋斗史、披荆斩棘的改革史、万众一心的创业史、破茧成蝶的发展史。
过去的五年,是通榆传承历届领导班子发展思路,以理念创新增强内生动力的五年;是抢抓战略机遇,屡破发展桎梏,在攻坚克难中开创发展新局面的五年。
过去的五年,是通榆县域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社会事业成效最佳、群众实惠获得最多、党的核心作用发挥最好的五年。
通过2016年9月24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通榆县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可以看到:五年来,通榆县圆满完成了各项预期目标任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在原有基础上实现了质的飞跃。到2016年末,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可实现13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29亿元、地方级财政收入5.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0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56元,分别是2010年的1.85倍、1.43倍、2.22倍、1.17倍和2.17倍。
数据,真实记载了通榆县前五年的发展变化。
之所以取得如此喜人的成就,关键就在于通榆有着一脉相承的发展战略做指引,即立足通榆县情实际,理性分析发展形势,在“三个功能定位”、“三县”建设和“三个名城”一脉相承的发展思路基础上,探索确立了以“生态经济景观”三位一体理念建设“生态经济城市”这一指导县域长远发展的思想体系,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生动实践的动力源。以此为指导,通榆扬长避短,综合施策,各个击破,精准有效地补齐了发展短板,浓墨重彩的谱写了赶超奋进、加速崛起的动人篇章。
发挥放大资源优势,培植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工业经济披荆斩棘破浪前行,成为县域腾飞的强力引擎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循环经济发展步伐,重点建设了一批对全县经济发展具有较强支撑和拉动作用的大型重点项目,建成了风电等一批优势支柱产业。在支柱产业的引领下,县域工业化水平不断提升,总量不断壮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入规标准、数量、质量三提升,总产值和增加值累计翻番增长。
绿色能源产业整体均衡发展,风电开发成功突围,走出困境,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全面竣工投入使用,230万千瓦风电场启动开工建设,到年底全县并网装机容量近150万千瓦,即将成为全省风电第一县。三一、华仪、泰盛、双吉、中能、徽商电缆等企业不断壮大,风电产业化发展链条初步形成。
绿色能源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协鑫、天宏、中节能等光伏发电项目全部开工建设,禾佳生物质能开发项目部分实现并网发电。
在发展工业经济中,着力提升平台承载能力,强势推进经济开发建设。通过积极工作,通榆县经济开发区晋升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后,在提升县域综合实力和承接重大项目方面发挥了更大作用,区内工业总产值和财政收入分别是上个五年的6倍和3倍。以开发区为载体,项目和资金大量涌入,全县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49亿元,开工建设徽商电缆、亨通羊屠宰、咱家生态鸡等超亿元项目148个。围绕四大主导产业开展补链式招商,开发区累计引进域外资金24.5亿元,引进各类项目27个。正邦集团500万头全产业链生态猪、港原集团10万头驴产业园、中合三农集团10万头牛产业园、海油集团生态旅游、中船重工生物质发电等一批投资超10亿元甚至超50亿元的大项目将相继签约落地,支撑起通榆未来产业战略格局。开发区服务与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区内基础设施、企业发展建设、安全生产、土地使用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开发区新城区服务功能日趋完善,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制定完成,机关事业单位相继进驻,高档商住小区相继开盘,绿化、亮化、净化、硬化、美化工程全面实施。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扎实做好“三农”工作,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明显,基本实现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五年来,通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的相关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定不移地把“三农”工作放在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三个坚定不移”的要求,紧紧扭住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大任务,以更大的力度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用更快的步伐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农村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提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
为“三农”发展注入新的血液。五年中,涉农政策资金累计投入33.65亿元,是上个五年的3.7倍,是全省获得涉农资金支持最多的县份。通过资金的注入,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面貌显著改观,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实现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始终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在突出抓好稳住粮食、调整结构、促进增收等重点任务的前提下,不断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在推进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中,不断创新农村服务管理方式,逐步完善了科学化、商品化、集约化、产业化等经营方式,培育了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家庭农场发展到238个,各类合作社组织达2145个。
围绕发展高端高效绿色农业。着眼市场发展,跟进市场调整种植结构,种植结构全面优化,绿色品牌认证不断增加,甜玉米、棉花、辣椒、谷子、糜子等适应高效农业实现了产业化,全县粮豆总产量实现“五连增”,以绿色、特色产品为主的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初步形成。
农业生产条件大为改善。以农业综合配套改革为统领,抓示范、夯基础,加大了用现代设施、装备、技术手段武装传统农业步伐。其中,节水增粮行动领先全国,拥有膜下滴灌设施的耕地达170万亩,半数农田实现旱涝保收。通榆被确定为吉林省唯一的光伏提水项目试点县。
深度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紧紧扭住农民增收这个核心,推进地方特色畜禽和水产品养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全国“粮改饲”试点项目顺利完成,“现代畜牧业四年提升计划”全面实施,草原红牛、生态鸡、向海雁、生猪、肉驴、肉羊等品种实现产业链式发展,牧业产值实现整体翻一番。湿地经济从无到有,水田开发全面启动,河蟹、银白鱼等特色水产养殖从零起步走向规模发展。
妥善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紧紧围绕农民和土地这条主线,接续开展土地确权、资源核查、勘界颁证、合同规范等工作。工作中,切实尊重农民意愿,明确界限,划出红线,维护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度,维护农民权益,农村土地确权颁证整乡推进工作进展顺利。土地作为全县战略资源,正在由“乱源”变“财源”,不断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提供巨大的资金支持和潜在的发展空间。
扎实做好精准扶贫工作。按照“六个精准”的要求,扎实有序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以陆家村为代表的整村搬迁脱贫工程稳步实施,全县贫困基础情况清晰掌握,“七个责任体系”顶层设计全面完成,“13+扶贫模式”有效覆盖,项目资金充足保障,共实施产业扶贫项目457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25个,五年累计脱贫86412人。为加快完成扶贫攻坚任务,明确提出了2017年全面实现脱贫的目标。
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目标,加大城镇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催生城镇建设“破茧化蝶”,城镇旧貌焕新颜
五年来,通榆县委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目标,围绕“扩大城镇外延、提升城镇内涵、完善城镇功能、改善城乡环境”的发展思路,本着“建设精品化、管理精细化、队伍精干化”的原则,高起点、高规格、高质量、高标准的推进城乡开发建设。五年中,城乡建设累计投入资金达18亿元,是上个五年的2.5倍。经过持续不懈的努力,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城乡一体化正由梦想逐步变成现实。
全方位完善基础设施。道路桥梁、地下人防、排水、供水、供热、燃气等基础设施全面改善,城乡公共服务功能显著增强。
加大安居工程推进力度。全面推进棚户区改造、廉租房建设、城乡危房改造、暖房子改造等保障性安居工程,群众居住条件大为改观。
重点打造新城区。按照“东移、北扩、西改”的城市发展战略,开拓了新城区,启动了铁东区、铁西区老城改造,“一城三区”的城市发展架构初步形成。
加快城镇发展步伐。立足区域特点和优势,分类推进瞻榆、兴隆山、向海等小城镇建设,城镇综合服务功能日臻完善。
不断健全城市综合执法保障机制。整合了各类执法力量,组建了城管综合执法中队,进入精细化、规范化、人性化城市管理新时代。同时,实施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彩化工程,城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整合资源综合利用, 促进三产结构优化升级,为经济社会协调、科学、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和增添动力
以推动旅游业和新兴服务业为重要抓手,从政策激励、市场准入、土地供应、税收优惠、价格政策等方面提供优惠,抓市场、活商贸,努力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完备、生活性服务业丰富繁荣、新兴服务业优势突出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切实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
做优旅游业。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制约向海发展的根本性瓶颈问题正在逐一破解,各类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完成,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服务质量大幅提升。成功引进海油集团投资向海,向海旅游产业适度开发的完美画卷正在徐徐展开。向海景区被授予首批全国低碳旅游示范区、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称号,通榆县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评为“中国丹顶鹤之乡”,向海村成为国家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试点村。建成传世书法主题文化园林--墨宝园,已晋升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获得省级平安景区称号,并成功通过省级文化产业发展评审会选评,拉开了以大文化带动大发展的新篇章。
大力推进电商业升级。电子商务成为通榆县新兴产业的最大亮点,阿里村淘、苏宁易购、联想云农场等电商平台相继落户,电商“通榆模式”闻名全国,成为全国农村电子商务综合示范试点县、全省电子商务进农村试点县。
建立金融服务体系。农商村镇银行正式成立,金融网点城乡全覆盖,支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不断提升。
做强商贸物流业。商贸流通业快速发展壮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外贸进出口总额分别是上个五年的1.5倍和1.9倍。
扎实开展“双创”活动,民营经济蓬勃发展,通榆县被评为全省突出民营经济发展先进单位。
践行共享发展理念,全心全意惠民为民,全面推进民生社会事业发展,不遗余力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民生无小事, 民生大于天,枝枝叶叶总关情。
民生关乎百姓生活的就医、入学、就业、文化等,点点滴滴无不是县委、县政府心头牵挂的大事。五年间,听民声、察民情,从组织领导、人力资源、基础建设、资金保障、社会治理等方面为改善民生做实事,切实办好办成了一批顺民意、暖人心、惠民生的实事好事,使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通榆县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民政工作综合先进单位”,成功卫冕“省级双拥模范城”称号。
“社会保障一卡通”投入使用,城镇就业人口持续增加,医疗保险、养老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
“手牵手家园行动”针对特困家庭雪中送炭、温暖人心。
老年公寓、光荣院相继建成,救助、低保、五保、救灾、优抚等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各类教育健康协调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领跑全国,整体教育工作位列全省十强。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新县医院正式投入使用,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升。连续5年被授予“吉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称号。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实现城乡全覆盖。各类群众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六馆一中心”和全民健身中心即将投入使用,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服务城乡群众一张网”成效显著,经验做法入选中央改革办《改革案例选编》。
深入实施食品药品安全放心工程。车用气瓶电子标签动态监管工作走在全国前列。通榆县被确定为全省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县。
智慧通榆建设整体推进,社会服务与管理信息平台效果显著,《城乡便民服务手册》做到全覆盖,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得到有效破解。
开创性提出“大平安”建设理念,“平安报表”创新做法成为全省学习典型,信访形势保持稳定,“六五”普法全面开展,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力打击,群众安全感普遍提升。通榆县先后被评为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县、全省安全生产工作先进集体。
转变发展方式,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持续抓好生态保护与建设,人居环境更整洁、优美、舒适
在推进县域发展中,通榆县委一班人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明确提出,通榆的发展既要高速度、更要高标准和高质量,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水、草、林、苇、湿全面推进,扎扎实实狠抓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
全省生态示范县创建工作全面启动。
坚持顶层设计、系统思维,“向海木桶”八大问题实现整体破解。
成功引入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项目,建立了政府与民间机构合作的创新型生态保护模式。
遵循“前瞻性、指导性、科学性”的原则,全面谋划并综合实施“七大治水方略”,向海湖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列入国家“十三五”水污染防治规划。借助河湖连通工程的实施,全面完成向海周边泡群应急补水工程,全方位改善生态环境甚至气候条件,取得了治水兴水的重大胜利,全县生产、生活、生态用水需求得到较好满足,从“十二五”初期的用水极度危机到现在的水润鹤乡局面,通榆水环境恢复到1970年以来的最好状态。
继续推进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湿工程。扎实开展“三年再造百万林,加快治理荒漠化”活动,累计完成造林7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16.9%,是全省正增长幅度最大的县份。草原面积达到338万亩,为全县“粮改饲”奠定坚实基础。全国退耕还湿试点县项目顺利完成,全县湿地面积达到575平方公里。水、草、林、苇、湿等生态覆盖率达到62.4%。
强化执法,整治环境违法“动真格”。生态综合执法力度不断加大,制定并施行法律、条例,让绿色发展变成硬约束,人为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盘点五年发展史,成绩可圈可点。
展望未来,中国共产党通榆县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又规划了今后的发展蓝图——到202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39.6亿元,地方级财政收入达到10.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612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564元。按照市委要求,全县主要经济指标较2015年翻一番,年均增长14.9%。
站在新起点,迈上新征程。在未来的五年中,通榆将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主动融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以“六个定位”为指导,屏住呼吸,咬紧牙关,勇往直前,以更加开阔的眼光、更加非凡的气魄、更加昂扬的斗志,为建党百年实现“生态经济城市”建设目标,让全县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日子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