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书林漫步
3上一版  下一版4
 
读梁衡的《文章大家毛泽东》有感
展千年画卷 观历史风云
 
版面导航
 
站内检索
3上一篇 2016年10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展千年画卷 观历史风云
——吴澍的《天边的河》读后
 

□亦 木

“洮儿河万年流淌,孕育了历史,孕育了城市,流淌出了传说,流淌出了文化。洮儿河以其伟大的创造力给当代的人们留下了多彩的遗产,让人们去称颂、去追寻。当我们把关注的目光转移到100年前的时候,洮儿河畔林林总总的故事中,拿出哪个进行回忆、研究和玩味,都会给人以收获、以启迪,丰富人们的知识和智慧。”《天边的河》作者吴澍先生就是以如此的认知,以学者的睿智和严谨,潜心钻研,艰辛耕耘,用其独特的载体,充实的史料和率真任性的表述,忠实地记述了洮儿河流域700年间的历史风云,完成了这部填补白城史书空白的鼎力之作。

独具一格的表现手法

初看这书名——《天边的河》,悠远、空灵、神圣,以为是部文学作品,或许是部长篇小说,或许是本散文专集。粗读各个章节的标题也很浪漫,很有文学气息。你看《洮儿河畔的额驸与公主》《套马杆的悲鸣》《用金子堆起的王府》和《飘荡在天边的牧歌》等等。不都是很文学?可是,仅读了一章,便晓得自己想错了。全书虽然处处显露文学色彩,但是在轻松浪漫的标题后面,却是沉重的叙述和凝重的历史。原来,作者所选择的载体或者说体裁,并不是章回小说,也不是长篇散文,竟然是一部分章设节、构架恢宏、结构严谨、内容充实的历史教科书,是一部既文学色彩浓重,又冷静思辨的讲义体。

问题来了。作者为什么偏偏采用这种方式完成一部学术性很强的史书呢?阅读过程中才发现,书中充满了难读、难记的蒙族、满族人名地名,有的人名长达十几个字,一些城市名称、河流名称也因朝代不同叫法不一,很难把握。书中还充满了错踪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叫人眼花缭乱的部落交替、朝代更迭。因此,阅读的难度较大,障碍重重。唯有用教科书的方式从容讲述,耐心交待,甚至加括号、加注释,才能帮助读者厘清各种关系,搞清一个个部落、一代代家族的沿革脉络,让读者读得省力、顺畅、明晰,这应是作者思考再三所做出的选择。

由于《天边的河》是讲义形式的文体,所以每一章的开篇都有概论,点出本章的主旨,然后分小节,大体上按时间顺序进行分述。这之中,讲人物、讲事件、讲故事,有议论、有分析、有小结。这种写法虽有难度,读起来却轻松、明白,容易把握阅读要领,便于进入阅读状态。为了增加阅读趣味性,作者做了许多大胆的尝试。在不损伤历史真实性的原则下,尽量弱化学术氛围,增强文学色彩。譬如,尽量把人物写得鲜活,把故事情节写得细腻,许多重大事件表述得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行文过程中有悬念、有照应,更有精辟的议论,让读者读得有兴致、有收益。

穿越时光的隧道,徜徉历史的长河,翻阅《天边的河》这幅历史的长卷,你不仅会看到刀光剑影的火拼、家庭的兴衰荣辱、金戈铁马的军阀战乱、朝代的昌盛更迭,还会欣赏到洮儿河欢快地流淌,科尔沁草原的秀美风光,感受到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巧妙联姻,蒙满汉各民族在母亲河畔的和谐生活。可谓是一书在手,800年的浩瀚岁月、历史风光、民族沧桑、农牧文明,尽收眼底。

弥足珍贵的文史资料

写史的难度在于对史实的尊重、史料的积累和占有的程度。在这方面,作者早在多年前便有意识地做着前期准备工作。广泛收集相关史书、资料,天南地北的自费购买有关书籍;阅读了几百万字的史记、志书、文献,做了十几大本读书笔记和资料摘抄。在汗牛充栋的文献中,寻觅、打捞与洮儿河流域相关的记载、文论。常常是在厚厚的一大本著述中,哪怕只有一两句涉及洮儿河的记述,都如获至宝,精心摘录下来,这种精神恰如沙海拾贝、海底捞针,其技术难度、工作量都很难想象。

历史本来就是个多有争议的领域,因之在素材的选择、史料的运用等方面,必须做到客观公证,取舍得当,笔墨轻重相宜,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对作者历史观的检验。所以,要写出一部让史家认可,让学界接受,让读者满意的一部史书是相当不容易的。何况洮儿河流域乃至整个白城区域历来没有一部系统的千年史书,因此,要完成这样一部作品,不仅仅是作者的心愿,更是对自己的挑战。几年来,作者不知疲倦地挖掘、选取、整理、研究,经过精心的梳理铺排,缜密的布局某篇,如同苏绣艺术大师一样,将上千种单色的彩丝,通过潜心的设计,运用精湛的技法,巧夺天工地织就出了一幅五彩斑斓、精美绝伦的巨幅彩缎。

一个人由于种种原因可以不知道家族的历史,但是,绝不可以不了解家乡的历史,不知道民族的历史。《天边的河》的出版,为洮儿河两岸人们了解母亲河历史提供了理想的读本。同时,也为有志研究洮儿河流域历史乃至东北史的学子提供了一部难得的资料用书。全书内容丰硕,史料珍贵,有许多知识性、趣味性的内容很值得一读。譬如,书中提到的坐落在现今洮南市的“天恩地局”,许多白城人并不知道它的存在,有到过那里的人,也不一定能说清它的来龙去脉。而《天边的河》则写出了这座白城区域内最古老宅院从建成到如今的完整沿革。再者,书中还有意介绍了许多人们本该知道,但大数人却说不清楚的常识性知识。诸如,“白城子”的得名、满族“八旗”的创立与内涵,再如“科尔沁”蒙语的原意,以及较有趣味的“洮儿河畔诸多的第一”等等。

以往,品味着甘甜的洮儿河水酿制的美酒,却不晓得母亲河的来历;欣赏着秀丽的洮儿河畔的风光,竟不了解这条河流两岸都发生过什么事情,不是种缺失,不是种遗憾?读了《天边的河》心里踏实了,满可以毫无愧色地说——我知道了。

率真任性的表达方式

《天边的河》在语言的运用上是相当的随意和多变。全书的主体表述方式为规范的书面用语。而每章的开篇与结尾又多是色彩浓重的文学性语言。有的是生动的描写,如“天的宁静,地的辽阔,海一样的草原,天籁一样的歌声,夕阳下的炊烟,月光下的毡房,这就是蒙古人的家园。”有的是颇具感染力的抒情。如“大兴安岭上祥云缭绕,显得那么神秘,山中仿佛住着神仙。洮儿河水从灵峰洒落,飘落在茫茫的大草原上。滋养着万物生灵。她是母亲河,养育了这里的历史和文化,见证着这里的风雨烟云。”许多章节甚至用诗歌作开篇和结语。作者的率性还表现在即便是在书面语言的叙述中,也时不时夹杂一些诸如“这会儿溥仪很闹心”、“也出来比划比划”、“给慈禧太后添堵”、“把事情搅合了”等口语、俗语和大实话等民间语汇。行文过程中,有时作者还直接出面,以第一人称“我”来表述观点、看法,有时还用上了穿越、网络语言等现代化手段。所有这些率性多变的表述方式的运用,读起来不但不感觉唐突,反而起到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这种语言的“混搭”,就像有经验的教师在课堂上时不时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调节课堂气氛一样,起到了调节阅读心理,调动阅读情绪,调控阅读节奏的作用。而每个章节开篇结尾文学语言的运用,不只是作者感情的自然流露,更是想让读者以平和的心态去阅读凝重的历史。有史学家说过,一部写史的书籍,其人其作的高下,除了对史实素材的掌握和分析水平外,更多地在于作者的表达能力、提炼能力、分析能力、合理想象能力以及文字感染能力。在这方面《天边的河》的作者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读着《天边的河》,耳畔仿佛一直隐隐回响着草原牧民代代相传的蒙古族长调。那悠扬的歌声,随心而欲,表现力极强。时而低沉,时而高亢;时而委婉,时而奔放;时而欢乐,时而忧伤。听得人如痴如醉,荡气回肠……《天边的河》分明就是一曲蒙古族长调,其旋律在瑰丽的洮儿河两岸,在迷人的科尔沁草原上空经久回荡。

 
3上一篇  
  


白城新闻网 http://www.bcxww.com
白城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吉林省白城市中兴西大路43号 邮编:13700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