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汪伦
洮南市聚宝乡黑顶村,因毗邻黑顶山而得名,是聚宝乡5个贫困村之一。全村共268户,1037口人,贫困户数量占全村总户数的48%。经济基础薄弱,土地贫瘠,干旱缺水,村民收入相对较低。洮南市委宣传部文明办主任闫海义,自2016年3月末被委派到黑顶村任第一书记以来,努力拓宽脱贫攻坚工作新思路,多方汇聚脱贫攻坚工作新力量,积极探索脱贫攻坚工作新方法,大胆创新,真抓实干,为打赢黑顶村脱贫攻坚工作新战役打下坚实基础。
严守一个“忠”字,搭建好党和政府与百姓的连心桥。从就任第一书记的第一天开始,闫海义就将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牢记心间,积极配合村党支部大力完善黑顶村的村级组织建设工作,累计设计安装村“三委”成员机构图和规章制度宣传板、廉政文化宣传板、脱贫攻坚宣传板等宣传板块100余块,近200多平方米,将党和政府的政治主张清晰地向百姓宣传,并耐心细致地解答百姓的政策咨询,消除百姓的疑虑,使黑顶村的脱贫攻坚工作迅速打开局面。
把握一个“准”字,力争建档立卡工作翔实准确。为确保贫困户和贫困人口评选的公正、公开、公平,闫海义创先采用“志愿服务+”模式,带领精心挑选的5名志愿者在黑顶村一干就是20多个昼夜。白天,他们挨家挨户走访,查看村民居住条件和生活境况,填写村民基本信息表,拍摄人口影像资料;晚上,他们用电脑录入村民数据资料,并与村“三委”成员分析各家各户的经济状况和人员情况。经过现场评议,核实筛查,全村公示,最终确定129户贫困户,312名贫困人口。为使贫困户的基本信息记录准确,查找方便,闫海义带领志愿者以黑顶山为背景制作了目录签,采用红蓝绿为基色,区分重度、中度和轻度贫困户的类别,创新制作贫困户影像资料作为贫困户的备查资料,使贫困户的档案更直观,更利于查询和掌握。
突出一个“实”字,脱贫项目措施有影有形。分类管理,分类施策。闫海义依托村“三委”班子成员,研究制定了黑顶村2年脱贫攻坚规划,为3类贫困户“量身订做”了脱贫措施。第一项脱贫措施,为贫困户打抗旱井。共争取水利部门脱贫项目井21眼(已经打完),争取发改项目井70眼(项目正在运行中),所有项目井出水后,基本能覆盖129户贫困户的大部分地块。第二项脱贫措施,发展绿色庭院经济。由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种植特色白玉米和传统黄玉米,实行精品包装出售。洮南市文联主席王贵春精心设计了注册商标图样及包装盒图样,黑顶山种植合作社与种植户签订了2元保底收购合同。第三项脱贫措施,大力发展养马产业。以年底分红的形式扶持无劳动能力或劳动能力弱的贫困户。
凝聚一个“爱”字,志愿服务助力脱贫攻坚。依托洮南市委宣传部文明办主任这一工作优势,闫海义将“志愿服务+”与黑顶村脱贫攻坚工作有机结合,协调各级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投身到黑顶村的脱贫攻坚工作中来。协调洮南市委宣传部投入7000元购买白玉米种子350公斤,投入39800元购买塘栖树苗480棵、松树苗2200棵;协调车力乡立业村党支部书记路智江无偿捐赠价值1万元的黄玉米种子500公斤;协调省文明办扶持文化广场建设资金10万元;协调洮南市残联和政协委员及草根公益志愿者协会、任兴爱心志愿者协会等为贫困户捐赠衣物、米油、电视,为贫困残疾人安装假肢等,累计价值2万余元;联系洮南电视台《民生零距离》栏目组的志愿者,在黑顶村开设了农村“道德讲堂”,让黑顶村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道德文化盛宴;率先在黑顶村建立了洮南市第一支农民志愿服务队,实现了志愿服务本土化;在村部设置了贫困户微心愿墙,并在“公益洮南”微信公众平台中发布,为贫困户搭建起与外界沟通的桥梁。
让村民摆脱贫困,生活得舒心、开心,闫海义与黑顶村一道,在脱贫攻坚路上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