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洪军
“这样的庭院比西式洋房好,记得住乡愁”。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古生村的夸赞,让这个云南苍山脚下,洱海之滨的白族古村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古生村历史悠久。据载早在2000多年前,这里就有白族先民居住。“古生”白语称“沟赫”,传说救生。至今古生村东面洱海边的龙王庙仍是大理各族群众祭祀龙王,举行放生活动的重要场所,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三,四村八寨的白族群众都会前来祭祀龙王,放生泥鳅,故有“古生”之名。到南诏、大理国时期,古生村已是属于大理城市喜洲的一个大村落,到明、清至民国时期,这里人文蔚然,名人辈出,杜冲、杜朝选可谓“一门两岁贡”。千百年来,古生村始终古风不息,尊古循古,崇信儒释,耕读传家,礼乐兴村。
古生人“天人合一”的生态观深厚。古生村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白族古村落,之所以能延续保持如此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与外在的规定约束有关,更是与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天人合一”的生态观不无关系。古生村现有439户人家,1746口人,均为白族。从小到大,人们接受的启蒙教育就是不能损毁幼松,不能污染水源。在古生人心里,山水有灵性,崇拜山神、水神、树神,敬畏自然,呵护自然,保护自然。至今为止,村里还多有保护松碑、保护水利碑、保护山林碑。可以说,生态文明理念已植根于每一位村民的心灵。
古生村有一棵大青树。村子中央有一棵已有300多年的大青树,这是当地村民的传统,白族人确定村子的位置,会先种一棵青树,若其枝繁叶茂,就证明是风水宝地,才在此安家落户。古生村的民居、戏台、寺庙都围绕着这棵大青树依次向外扩展。白族喜欢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远看,白墙青瓦,汉墨丹青,醒目漂亮;近看,门迎长流水,窗对翠青山,院内兰桂飘香,园里桃李芬芳,席可缺珍馐,壁不少诗文。这些都让这座白族古村落充满了绿色生态文化底韵。
古生村有四股自然清流。四股水都来自苍山,苍山十八溪中水量最大的阳溪,村里人叫它鸡鸣江。过去,村里人靠这条江饮水、洗浣,现在,村里用上了自来水,但古生人保护山水的良好习惯薪火相传,经久不衰。鸡鸣江及三股清泉依然名副其实,水流清澈见底,水质优良,可饮可浣,为全村提供农田灌溉和牲畜饮水,还使村里的大沟小渠一年四季流水潺潺,充满了水乡韵味。
古生村被纳入第一批洱海流域“百村整治工程”后,古生人积极行动,将整治村容村貌,保护洱海纳入村规民约,每家每户都安装了一套生活污水处理系统,村民正在发展绿色农业,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古生人深深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