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中医的人都知道,中医用药不管是中成药还是汤药,很少用单味药,而大多采用复方配伍。中医通过望闻问切诊断后会开出一张由各种中药组成的处方,其中每味中草药用量也清楚标注。处方疗效一是取决于对症与否,二是取决于处方中药配伍组合是否合理和有法度。这里说的法度就是制方规则,中医称之为君臣佐使。君臣佐使的提出借用了古时候对国家官吏设置的提法,原指君主、臣僚、僚佐、使者4种人,后指中药处方中各味药的不同作用。
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其药力居方中之首,用量较作为臣、佐药应用时要大。在一个方剂中,君药是首要的,是不可缺少的药物。臣药,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它的药力小于君药。佐药,一是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二是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三是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佐药的药力小于臣药,一般用量较轻。使药,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灶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使药的药力较小,用量亦轻。
君臣佐使,不一定是指方中具体的药味,而是中医药的结构描述,是一种格局。“君臣佐使”原则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的《素问·至真要大论》:“主药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神农本草经》上也提到:“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下药一百二十种为佐使,主治病;用药须合君臣佐使。” 元代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李杲为“君臣佐使”的概念做了进一步补充:“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使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到了清朝,医学家吴仪洛对“君臣佐使”做出了较为全面的解释,他认为,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遵循君臣佐使原则,才能组出主次分明、细致严谨和疗效可靠的良方。
经过历代医家辛勤努力和智慧积淀,中医方剂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一书就收载方剂314首,到了唐代的药王孙思邈,他的两本著作《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分别收方5300首和2000多首。到目前为止,大约已经统计出有名有姓的方剂近10万首。当然,方剂组成既有严格的原则性,又有极大的灵活性。面对病人实际疾病组方配伍时,在遵循君臣佐使原则下,要结合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性别以及季节气候、生活嗜好等,组成一首精当而适应疾病需求从而疗效突出的方剂。在选用古人成方时也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化裁,加减运用,做到“师其法而不泥其方”。
记得一位医家这样感叹:医之成,悟也;方之精,变也。方剂是据病人病情和临床实际不断变化的,但又万变不离其宗,关键要抓住疾病的本质。但做到这一点非常不容易。中医易学难精,难也就难在此处。
链接
历史渊源
中草药是中医预防治疗疾病所使用的独特药物,也是中医区别于其他医学的重要标志。
中国人民对中草药的探索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相传,神农尝百草,首创医药,神农被尊为“药皇”。
中药主要由植物药(根、茎、叶、果)、动物药(内脏、皮、骨、器官等)和矿物药组成。因植物药占中药的大多数,所以中药也称中草药。目前,各地使用的中药已达5000种左右,把各种药材相配伍而形成的方剂,更是数不胜数。经过几千年的研究,形成了一门独立的科学——本草学。
医学应用
中药应用理论比较独特。中药有四气五味。四气又称四性,是指药性的寒、热、温、凉。五味指药物的辛、酸、甘、苦、咸。中草药的气、味不同,其疗效也各异。
中草药的应用形式多种多样,有用药物加水煎熟后去渣留汁而成的汤剂,有研磨成粉末状的粉剂,还有丸剂、膏剂、酒剂、片剂、冲剂、注射剂等。
中草药中有许多名药,植物药以人参、灵芝、何首乌、枸杞最为著名。动物药以驴胶、牛黄、熊胆、蛇毒、鹿茸等最为珍贵。矿物药以朱砂、赭石、滑石、芒硝等为最为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