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就说过,必须“用社会科学来了解社会,改造社会,进行社会革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能力,是新时期理论工作者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我们要提高创新能力和研究质量,通过理论宣传汇聚正能量,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更有实效性。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的显著特点。伴随世界的发展趋势,东西方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碰撞,有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信仰危机”,直接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不被重视,甚至有怀疑倾向。在这样情况下,亟待需要增强马克思主义传播能力,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人民群众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思想武器。
强化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既担当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主渠道主阵地的基础地位,又发挥着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的指导作用。在高校马克思主义课教学内容上,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重点,让学生真正学懂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从源头上克服马克思主义“无用论”及“信仰缺失”问题。在教学形式上,要注重注意理论与实践、内容与形式相结合,从兴趣上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在教师政治素养上,要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的政治素养、理论水平、教学本领,不断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切实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在高校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利用新媒体平台提升理论宣传的吸引力。马克思主义自诞生起,一直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这既与其所体现的真理性、实践性、与时俱进性有关,更与其大众品格、大众立场有关。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旦被人民大众所掌握,就能积极回应人民大众的呼声与需求、回答时代和实践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当今的各种新媒体,不仅成了各种社会思潮、利益诉求、思想观念大交流的重要集散场所,而且更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和较量的重要舆论阵地。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进一步提高新形势下利用移动互联网和新兴媒体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能力和水平,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加强对新兴媒体和网民的引导,用主流意识形态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环境,强化互联网领域的舆论阵地建设力度。
大力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广泛传播,使其扎根于意识形态的各个方面,指导和引领意识形态以及整个文化体系的建设。要创新理论宣传的方式和手段,在广泛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增强感召力和亲和力,使之更好地为广大社会成员所理解和接受。同时要广泛利用各种形式,借助多种媒体和手段,使理论宣传更好地融入到日常生活和活动中去,真正做到“成风化人”“润物细无声”。我们要积极开展思想理论方面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走出去,促进外部世界对“中国理论”的认识和了解,增强在世界思想文化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据《吉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