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洪军
据《史记》记载,郑国渠流经今天的陕西省的泾阳、三元、高陵、临潼、阎良等县,绵延124公里,灌溉农田110万亩。然而有趣的是,郑国渠修建的初衷并非为了改善关中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农田水利灌溉条件,而是韩国自视甚高的“疲秦之计”。结果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郑国渠的建成使关中的生态环境有了极大改善,百万亩良田得到了有效灌溉,客观上反到为强秦立下了汗马功劳。
战国时代战事连绵,韩国一直饱受秦国的侵略,虽然韩国先后与魏国、赵国联手,可惜依然未能改变节节败退的局面。山穷水尽之际,韩桓惠王得到一条妙计,“诱使秦国把人力物力财力消耗在水利建设上,无力进行东伐”。
韩国这盘棋确实下得很大、很有远见、很有诱惑力。这里必须说明的是,当时没有现在的专业化军队,各国均实行半军半农制,打仗时上阵是军人,放下武器就是农民。只要秦国集中大批人力兴修庞大的水利工程,这仗一年半载是打不起来的。虽不是一本万利,但眼下总能延缓一阵。
秦国之所以能接受韩国的建议,也有自己的小算盘。韩国派出水利专家郑国游说秦国,拜见年仅13岁的秦王嬴政,那时掌握实权的是垂帘幕后的吕不韦。商人出身的吕不韦,急于干出几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一方面显示自己的卓越才干,另一方面借此收服人心,巩固政治地位。
历史的真相如此滑稽,当两个各自打着小算盘的国家,为了一个所谓的共同目标心怀鬼胎的走到一起,最后还真把事情办成了。值得肯定的是,郑国并没有因为这是一条“超视距”的计谋,而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故意偷工减料,千方百计去折腾拖垮秦国,反倒处处精心建设,许多设计在今天看来也不过时。
郑国渠西引泾水东注洛水,充分利用关中平原西北高东北低的地形特点,在今礼泉县谷口开始修渠,依山势而建,犹如一条游走关中的巨龙。为保证灌溉用水源,郑国渠采用独特的“横绝”技术,通过拦堵沿途的清峪河、蚀峪河,让河水流入郑国渠。
当时修建郑国渠的民工多达10万余众,单从人数上看这个“疲秦之计”确实消耗了秦国的人力、物力、财力。遗憾的是早被秦国打得魂飞魄散的韩国,只是坐等秦国的所谓内耗,在10年修渠过程中,秦王逐渐成长并亲政,当年号令天下的吕不韦江河日下。
公元前236年,郑国渠终于完工。虽然修筑水渠客观上对秦国的军力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但韩国发现这一计策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从此,秦国北方有了郑国渠,南方有了都江堰,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关中大部分农田得到有效灌溉,粮食产量稳步增长,经济实力日益增强。
历史令韩国悔之晚矣的是,郑国渠完工后仅仅6年,秦国便挥师韩国,掀开了统一“六国”的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