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版新闻
下一版4
 
砥砺奋进展新姿
以全面从严治党为统领 实施“五大攻坚战”
喜迎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白城第一剪”
立足实情 履职尽责 做好精准扶贫工作
公益助脱贫 善举暖古城
 
版面导航
 
站内检索
下一篇4 2017年10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砥砺奋进展新姿
——通榆县经济社会发展五年综述
通榆大地,如铺锦绣。 通宣摄
羽羽白鹤,宛如秀美通榆。 本报记者李晓明摄
 

●通 宣

九月鹤乡,秋高气爽,硕果盈枝。

走进通榆,从县城到乡村,处处是火热的建设场面,工业生产、城市建设、民生工程、环境整治、脱贫攻坚等有序实施,一张充满活力的战略发展蓝图在鹤乡大地徐徐展开。

五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通榆县砥砺奋进,全县上下呈现出经济运行稳中有升、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富民产业持续壮大、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党的建设全面加强的良好局面。

工业经济成为县域腾飞“强力引擎”

五年来,通榆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循环经济发展步伐,重点建设了一批对全县经济发展具有较强支撑和拉动作用的大型项目,建成了风电等一批优势支柱产业。在支柱产业的带动下,县域工业化水平不断提升,总量不断壮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入规标准、数量、质量三提升,总产值和增加值累计翻番增长。

绿色能源产业整体均衡发展,风电开发成功突围,走出困境,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全面竣工投入使用,230万千瓦风电场启动开工建设,到年底全县并网装机容量将达到150万千瓦。三一、华仪、泰盛、双吉、中能、徽商电缆等企业不断壮大,风电产业化发展链条初步形成。随着协鑫、天宏、中节能等光伏发电项目相继并网发电,全县光伏装机总容量达到15万千瓦。润雨、善能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将于年内开工建设。

在发展工业经济中,着力提升平台承载能力,强势推进经济开发区建设。通过积极工作,通榆经济开发区晋升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后,在提升县域综合实力和承接重大项目方面发挥了更大作用,区内工业总产值和财政收入分别是上个五年的6倍和3倍。以开发区为载体,项目和资金大量涌入,全县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3.6亿元,开工建设徽商电缆、亨通羊屠宰、咱家生态鸡等超亿元项目148个。围绕四大主导产业开展补链式招商,开发区累计引进域外资金24.5亿元,引进各类项目27个。吉运15万头牛农牧业产业园、牧原一期200万头猪全产业链、歌珊10万头驴三产联动示范园、中船重工生物质热电联产等一批投资超10亿元甚至超50亿元的大项目相继签约落地开工,支撑起通榆未来产业战略格局。

美丽乡村建设让乡村“脱胎换骨”

五年来,通榆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的相关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定不移地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三个坚定不移”的要求,紧紧扭住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大任务,以更大的力度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用更快的步伐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农村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提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

为“三农”发展注入新的血液。五年中,涉农政策资金累计投入33.65亿元,是上个五年的3.7倍,是全省获得涉农资金支持最多的县份。通过资金的注入,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面貌显著改观,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实现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始终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在突出抓好粮食安全、调整结构、促进增收等重点任务的前提下,不断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在推进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中,不断创新农村服务管理方式,逐步完善了科学化、商品化、集约化、产业化等经营方式,培育了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家庭农场发展到219个,各类合作社组织达2242个。

大力发展高端高效绿色农业。着眼市场发展,种植结构全面优化,绿色品牌认证不断增加,甜玉米、棉花、辣椒、谷子、糜子等适应高效农业实现了产业化发展,全县粮豆总产量实现“五连增”,以绿色、特色产品为主的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初步形成。

农业生产条件大为改善。以农业综合配套改革为统领,抓示范、夯基础,加快了用现代设施、装备、技术手段武装传统农业的步伐。其中,节水增粮行动领先全国,拥有膜下滴灌设施的耕地达170万亩,半数农田实现旱涝保收。通榆被确定为吉林省唯一的光伏提水项目试点县。

深度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紧紧扭住农民增收这个核心,推进地方特色畜禽和水产品养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全国“粮改饲”试点项目顺利完成,“现代畜牧业四年提升计划”全面实施,草原红牛、生态鸡、向海雁、生猪、肉驴、肉羊等品种实现产业链式发展,牧业产值实现整体翻一番。湿地经济从无到有,水田开发全面启动,河蟹、银白鱼等特色水产养殖从零起步走向规模发展。

扎实做好精准扶贫工作。按照“六个精准”的要求,扎实有序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以陆家村为代表的31个村整村搬迁脱贫工程稳步实施,在电采暖、光伏项目、天然气、污水处理、牧业园区、农机园区、农家菜园、视频监控、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及村民素质提升等方面做到标准统一,实现“标配”,这些村庄从此消灭了炊烟。全县贫困基础情况清晰掌握,“七个责任体系”顶层设计全面完成,“13+扶贫模式”有效覆盖,项目资金充足保障,共实施产业扶贫项目457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25个,五年累计脱贫86412人。

加大资金投入催生城镇建设“破茧化蝶”

五年来,通榆县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目标,围绕“扩大城镇外延、提升城镇内涵、完善城镇功能、改善城乡环境”的发展思路,本着“建设精品化、管理精细化、队伍精干化”的原则,高起点、高规格、高质量、高标准地推进城乡开发建设。五年中,城乡建设累计投入资金达18亿元,是上个五年的2.5倍。经过持续不懈的努力,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城乡一体化正由梦想逐步变成现实。

全方位完善基础设施。道路桥梁、地下人防、排水、供水、供热、燃气等基础设施全面改善,城乡公共服务功能显著增强。

加大安居工程推进力度。全面推进棚户区改造、廉租房建设、城乡危房改造、暖房子改造等保障性安居工程,群众居住条件大为改观。

重点打造新城区。按照“东移、北扩、西改”的城市发展战略,开拓了新城区,启动了铁东区、铁西区老城改造,“一城三区”的城市发展架构初步形成。

加快城镇发展步伐。立足区域特点和优势,分类推进瞻榆、兴隆山、向海等小城镇建设,城镇综合服务功能日臻完善。

不断健全城市综合执法保障机制。整合了各类执法力量,组建了城管综合执法中队,实施精细化、规范化、人性化城市管理。同时,实施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彩化工程,城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惠民为民不遗余力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民生无小事, 民生大于天,枝枝叶叶总关情。

民生关乎百姓的就医、入学、就业、文化等,点点滴滴无不是县委、县政府心头牵挂的大事。五年间,他们听民声、察民情,从组织领导、人力资源、基础建设、资金保障、社会治理等方面为改善民生做实事,切实办好办成了一批顺民意、暖人心、惠民生的实事好事,使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通榆县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民政工作综合先进单位”,成功卫冕“省级双拥模范城”称号。

“社会保障一卡通”投入使用,城镇就业人口持续增加,医疗保险、养老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

“手牵手家园行动”针对特困家庭雪中送炭、温暖人心。

老年公寓、光荣院相继建成,救助、低保、五保、救灾、优抚等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各类教育健康协调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领跑全国,整体教育工作位列全省十强。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新县医院正式投入使用,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升,连续5年被授予“吉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称号。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实现城乡全覆盖。各类群众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六馆一中心”和全民健身中心即将投入使用,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服务城乡群众一张网”成效显著,经验做法入选中央改革办《改革案例选编》。

深入实施食品药品安全放心工程。车用气瓶电子标签动态监管工作走在全国前列。通榆县被确定为全省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县。

智慧通榆建设整体推进,社会服务与管理信息平台效果显著,《城乡便民服务手册》做到全覆盖,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得到有效破解。

建成传世书法主题文化园林——墨宝园,集国内外当代书法名家书法作品、碑刻艺术和园林建筑艺术为一体,充分展现地域文化、生态旅游文化特色,是一座融入了文化、生态、建筑元素,具有实用价值的市民休闲公园。

开创性提出“大平安”建设理念,“平安报表”创新做法成为全省学习典型,信访形势保持稳定,“六五”普法全面开展,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力打击,群众安全感普遍提升。通榆县先后被评为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县、全省安全生产工作先进集体。

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留住“绿水青山”

在推进县域发展中,通榆县委、县政府一班人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明确提出,通榆的发展既要高速度、更要高标准和高质量,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水、草、林、苇、湿等生态建设工程全面推进,扎扎实实狠抓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

全省生态示范县创建工作全面启动。坚持顶层设计、系统思维,“向海木桶”八大问题实现整体破解。成功引入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项目,建立了政府与民间机构合作的创新型生态保护模式。

遵循“前瞻性、指导性、科学性”的原则,全面谋划并综合实施“七大治水方略”,向海湖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列入国家“十三五”水污染防治规划。借助河湖连通工程的实施,全面完成向海周边泡群应急补水工程,全方位改善生态环境甚至气候条件,取得了治水兴水的重大胜利。全县生产、生活、生态用水需求得到较好满足,从“十二五”初期的用水极度危机到现在的水润鹤乡局面,通榆水环境恢复到1970年以来的最好状态。

继续推进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湿工程。通过开展“三年再造百万林,加快治理荒漠化”活动,累计完成造林7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17.2%,增长面积和比例均居全市首位。草原面积达到338万亩,为全县“粮改饲”项目实施奠定坚实基础。全国退耕还湿试点县项目顺利完成,全县湿地面积达到575平方公里,水、草、林、苇、湿等生态覆盖率达到62.4%。

强化执法,整治环境违法“动真格”。生态综合执法力度不断加大,制定并施行法律、条例,让绿色发展变成硬约束,人为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下一篇4  
  


白城新闻网 http://www.bcxww.com
白城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吉林省白城市中兴西大路43号 邮编:13700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