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双全
一夏,我在玉龙湖畔读了“南余北梁”及中国其他一些散文名家经典,读后,大多篇章如雨后地皮干,忘却了。而近在咫尺的我市作家丁利的《长白山的呼吸》(刊登在《吉林日报》2017年7月20日东北风一版)一文,如一声响雷,令人震撼;如一缕清风,迎面袭来;如一场春雨,滋润心田。读了,就像亲临长白山进行一次遨游。反复读之,爱不释手;细细咀嚼,回味无穷。毫不夸张地说,堪称气势磅礴的佳作,妙笔生辉的美文。
此文之美,美在何处?作者独具匠心,开创新风,采用不同的手法,把《长白山的呼吸》一文写成似一个鲜活的人;似一首韵律的诗;似一幅动态的画;似一本地理书;又似一个历史故事。看了,令人叫绝,难以忘怀。我要欣赏、学习的地方很多,下面侧重在写作手法上谈一下我的感受。
聚焦法。人们常说,看报看题。一篇文章的题目是相当重要的。长白山要写的景物甚多,写某一个或某一件,都不能体现全貌,而最能体现长白山特点的就是“呼吸”。正如托尔斯泰所说的那样,作者“把所看见的生动的事物像用一块棱镜一样,集中在焦点上”,将占据浩瀚时空,雄伟壮观的长白山聚集在“呼吸”这个焦点上。作者以点睛之笔,拟题《长白山的呼吸》。立意新颖,浅显易懂,思想深邃,涵盖深广。文笔既可触及长白山全貌,又紧扣建设生态文明环境这个主题,紧扣世人关注的大气问题。由此,张开想象的彩翼,进行谋篇,展开全文。可谓妙哉!
拟人法。文章怎么才能引人入胜?就是要把静的写成动的,死的写成活的。长白山,本来就是一座山,而作者开篇的第一句写道:“长白山是有生命的。”一下子就把读者吸引到文中来,一定会读下去,欲问长白山的生命如何?文中说:“她有一亿多年的成长史,从火山怀抱嗷嗷待哺,长成了如今顶天立地的巨人。”她又是一个可敬可爱的满族母亲。天池是心脏,鸭绿江是玉带,林海是罗裙,白雪是围巾,岳桦树是套袖,松花石是她行走留下的印痕。这样一个装扮漂亮,轻歌曼舞的女人展现在世人面前,谁能不爱呢?什么叫“爱”?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写了一些对山水景物之爱的文章,很直白、很乏力。而此文截然不同,洋洋几千字中,我没有找出一个“爱”字,难道作者不爱长白山吗?否!那种爱是真挚的,爱的情感流露在字里行间,每句话、每个细节上,潜移默化由读者去体会、去玩味,这样不是更有深刻的感染力吗?
修饰法。我喜欢此文音调悦耳,流转自如,读来顺口,像诗歌韵律之美。比如文中写道:“长白山的呼吸,在我们面前挥之不去。嗅她,心是静的;望她,眼是亮的;扶她,手是湿的。”还如,“长白山的呼吸,藏在一道道沟里;卧在一座座山上;流在一条条河里;游在一朵朵云上;散在一丛丛草里;结在一棵棵树上。”再如“长白山的呼吸,滴在一枚枫叶上,慢慢变红;含在一棵珍草上,渐渐变亮;游在冰河里,缓缓变清;衔在山鹰嘴里,响彻云霄;……”类似如此修词之精炼、用字之精巧,词语音节之匀称,句子之齐整,意绪回旋低昂皆是罕见的 。既是一篇散文,又多么像一首韵律的诗。读之,就像晨风朝露一样沁人心脾,感觉清新。“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对此美文,焉敢轻视?
排比法。《文心雕龙》一书风骨篇曾指出:“为文之始,先要考虑内容的说服力和言辞的感染力。这两种力的产生,都要靠气势。”该文通过排比写法,使文章气势磅礴,从而展示出风力与骨力。比如,文中有诸多的排比句式,这里仅摘取一段:长白山的呼吸,“用手轻轻拨开阔叶林下植被土,你就会听到‘百草之王’野山参,伸腰展臂,沉睡醒来的哈欠声;在紫貂敏捷爬树,机警跳跃,绒毛与日光反射的水光里;在梅花鹿背上斑白花点,清香浮动的张望里;在针叶林下降珠草多愁善感,娇小可人,一滴滴紫红的泪珠上;在森林医生啄木鸟,一场场杀虫护林战役凯旋时咚咚的锣鼓声里;在风姿绰约的‘美人松’舒展玉臂,暗恋白云的舞姿里……”通过这样一些排比句式,把地大物博盛产名贵动植物的长白山尽纳文中。使人感到,长白山之美,不是静态悬挂墙上的一幅画,而这里是生气蓬勃,万物生长发展的, 最现实、最活跃的童话诞生地。
搜集法。人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可以写出好文章。我想,当今写出好文章,不一定要走那么多的路。因为网络时代,可以靠电脑、靠阅读搜集,就可掌握作文需要的一些素材。我知道,写出此篇美文的作者,并没有常蹲守长白山,也未遍野徒劳长白山。但从文中看出,他对长白山行政区域、生态环境、动植物种类等都了如指掌。诸如文中提到,“2014年中国百佳深呼吸小城,长白山腹地有六地入选,有‘鸡鸣三国,湖映东亚’的延吉市、‘泉浴天女,花醉远客’的和龙市、‘绿海参都,长白药源’的通化县,其中白山市就有三处获此殊荣:‘人参老家,立体宝库’的抚松县、‘金银之峡,珍宝之岸’的临江市、‘松花藏源,鸭绿涵春’的池南区。”还有“长白山森林覆盖率高达85.9%,年平均气温3-7℃,夏季平均气温最高22℃,负氧离子含量达每立方米90000个,是城市空气的500多倍……”等等,这些材料的获取虽未经长途跋涉,在网上搜寻,或阅读资料,但毕竟也要付出辛勤劳动。此文发表后,我曾见过一次作者。他说,写好文章,多读书是非常重要的。
此文对长白山人文历史也作了简明扼要的概括,尤其是,引用散文大家余秋雨先生赏长白山诗言五句,作为文章结束语,如“尺水兴波”,使人对此文更加感到宏伟,气势磅礴!
总之,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作者就像伫立长白山之上,呼吸清新的空气,妙手扶琴,纵情高歌,从而吟咏出卓尔不凡,感人肺腑,令人难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