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晟昱 徐志军
“我出生在这块土地上,是吃这里的粮食、喝这里的水长大的。脱贫,让乡亲们早点过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愿望。”刘会明是镇赉县黑鱼泡镇黑鱼泡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自2004年当选村支书,到现在已连任了五届。脱贫攻坚战役打响至今,刘会明早出晚归,每天都在为黑鱼泡村脱贫致富奔波着。
做好群众的“引路人”和“贴心人”
“黑鱼泡村是贫困村,土地盐碱化严重,耕地、林地、草原都非常贫瘠,全村共有贫困户63户,贫困人口134人。全村的主要收入来源靠种植业、养殖业和劳务输出。我们村贫困人口一星级贫困户31户68人,二星级贫困户14户30人,三星级贫困户17户35人。土地贫瘠、产业单一、病残人口较多、观念保守是主要致贫原因。过去我们没出路,现在赶上了国家扶贫的好形势,一定让乡亲们都摘掉贫困帽子。”说起村里的情况,刘会明如数家珍。谁家多少地,庄稼长得咋样,屋里的陈设摆放在啥位置,老人啥脾气秉性,孩子叫啥小名他张口就来。
刘会明在黑鱼泡村生活了56个春秋,对家乡有着深深的感情。他说:“我不仅是这里的一份子,还要做好引路人。”自脱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刘会明把家里的土地交给亲戚管理,“全天候”投入到扶贫工作中。老伴儿说:“家里的事一点也指不上他,会明干的是正经事,我支持他。”
贫困户施民臣家有4口人,妻子患乳腺癌,儿子患病,孙子上大学。刘会明帮忙协调民政、教育和省级包保部门,给予施家照顾,有时还自掏腰包帮助解决医药费。
村民潘友兰家母子2人,住房被鉴定为危房,儿子王长青有精神病,无劳动能力,家里连生产工具都没有。刘会明亲自帮潘家申报危房改造项目,找施工队,张罗室内装修,感动得潘友兰直掉眼泪,连说“共产党好,培养出的干部更好!”
“造血”铺就致富路
面对村民和贫困户故步自封的小农意识,突破发展的瓶颈,让产业扶贫来“造血”成了刘会明经常思考的问题。借助脱贫攻坚行动中各级党委政府和包保部门的支持,刘会明决定带领全村群众走出一条“结构平衡,产业强劲”的致富道路。他带领村里一班人外出考察取经,学习科学种养殖方法,重点在发展庭院经济和棚膜经济上下足功夫。
2016年,依托国家政策资金50万元,村里建设4栋蔬菜大棚,每栋400平方米,考虑到目前贫困户没有系统的种植技术,没有成熟的管理经验,没有稳定的销售出路,村里将大棚外包给致富能人,通过“致富能人+贫困户”的方式,促进贫困户增收,发包所得收入全部分配给贫困户,2016年户均增收近千元。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5468元,比2015年增加了10%。
引来好的项目村民最初不敢尝试,刘会明就上门拉家常做工作,请专家到村上讲课,让易于接受新观念的村民先调整种养殖结构,争取小步快跑。在他的努力下,2017年全村134户村民种植马铃薯12公顷,67户每户试点种植葡萄670棵,扩大养鸡试点工作,发展15户贫困户饲养450只鸡雏。
筑强致富桥头堡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全靠领头羊。”为了积极创建“带动型、发展型”双型班子,刘会明又开始研究壮大村集体经济。2016年,脱贫攻坚战役打响后,泰豪集团发展光伏项目,向黑鱼泡村抛出了橄榄枝,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刘会明不想错过,不过当时最大的难题就是难过群众的思想关。涉及到占地,村民想到更多的是自身利益,为了不让群众利益受到损害,刘会明带领村部多管齐下开展工作,一方面跟泰豪集团谈判多争取补偿款,一方面跟村民苦口婆心做工作。经过屡次协商,最终村里拿出盐碱地105公顷用于泰豪集团两期光伏建设,获得补偿款612万元。村集体收入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快速积累,致富的桥头堡有了坚实基础。村集体收入增加后,刘会明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让全体村民受益,经集体商议后,拿出550万元设立专户,用于所有村民逐年缴纳医疗、养老保险等,让全村人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架起精准富民桥
吉林省提出创新金融扶贫的思路后,适逢省包保部门吉林省金融控股集团发展农村金融服务业务,刘会明敏锐地感到机遇来临,不可错过。在他的主导下,村党支部和驻村工作队理清脱贫致富工作思路,提出“依托项目打基础,稳定玉米养牛羊,扩大庭院增收入,发展生态美环境”的发展思路。他带着村社干部挨家挨户讲解有关政策,动员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建立各类生产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农户”等形式,拓展扶贫半径,辐射全村整体推进。经过努力,目前已组建平阳堡屯无籽西瓜和黑鱼泡屯养牛富民合作社,让精准脱贫有了厚积薄发的基础和动力。
背靠大树好乘凉,刘会明联系省包保单位——吉林省金融控股集团加强村里基础设施建设,协调集团投资近200万元,先后在前太平和平阳堡屯2个村建起了31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在屯内计划铺砂石路1公里,架设路灯15基杆。还争取项目资金,修建水泥路1.9公里。“广场有了、路修了、路灯亮了,我们也要像城里人一样扭秧歌、跳健身操啦。”看到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村民甭提多开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