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洪军
公元1607年,21岁的江阴青年徐霞客挥别家乡,开始30余载的远游,足迹遍及今天我国19个省份,考察了难以计数的高山河川。穷一腔心血,倾毕生精力,写成了一部生态环保旅游奇书《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是旅行家吗?是。但把徐霞客仅仅当作旅游圣人来供奉,是一种误读。徐霞客是文学家吗?是。但只把文字优美的游记当作一部文学作品来欣赏,是一种浅读。徐霞客在地质学、地理学、生态学、环境学等方面都有独特发现,并作出了特殊贡献,是中国古代科学精神的集大成者。
徐霞客痴迷绿色。梁启超赞誉中国实地调查的地理书当以《徐霞客游记》为第一部。阅读《徐霞客游记》,一如研读国土资源调查报告,宛如欣赏明朝版的《清明上河图》,又如参阅生态环保的百科全书。一部《徐霞客游记》,菊花桂花桃花梅花山茶花杜鹃花,遍地开花;满篇文字,山绿水绿树绿草绿崖绿田野绿青苔绿,到处生绿。徐霞客用最精美的文字,描摹最奇妙的生态环境,表达热爱自然的最深沉情感。尊重天人关系,崇尚自然法则,遵循自然规律,追求文化意蕴,是徐霞客一生的不懈追求。
徐霞客痴迷山洞。如果说屈原的《天问》是对神秘世界的叩问,柳宗元的《天对》是试图对《天问》的哲学回答,那么《徐霞客游记》则是在自然生态世界里寻找实证答案。为了得到第一手材料,徐霞客每到一地,高山必登,大川必访,无论是目测山的高度、丈量洞的深度,还是探究江河的源头、地形走势,都不畏艰险,登就登到顶,下就下到底。
徐霞客痴迷科考。美国科学家赞誉徐霞客为“近代岩溶地貌之父”。是世界上对喀斯特地貌进行大规模考察并作详细记录和深入研究的第一人,比欧洲科学家早200年。他深入考察湖南茶陵灵岩八景、福建武夷山接笋峰等25处红层盆地丹霞地貌,对山川地貌、火山溶洞、动植物生长、村落形成及变迁都做了详细记录。他深入考察喀斯特地貌的成因、特征、分布,并给予详细说明。法国洞穴联盟专家让·皮埃尔·巴赫巴瑞说,徐霞客是真正的喀斯特学家和洞穴学家。
徐霞客两次游历黄山,他最早考证出黄山是长江水系和钱塘江水系的分水岭,发现并记录光明顶、螯鱼背是黄山最高峰处的古夷平地,最早详细、系统、勘测、记录天都峰、莲花峰等标志点的地形地貌。徐霞客登上莲花峰,“峰居黄山之中,独出诸峰之上”,因而得出莲花峰是黄山最高峰的结论。这一发现令今天的测绘专家们啧啧称奇,据现代技术测定,莲花峰海拔1864米,天都峰海拔1810米,两峰高差仅54米,两者相距1100米,一般人是很难通过目测发现这一细微差距的。
在物资丰富,科技发达的今天,有组织、群体性的野外科考无疑是充满艰辛和危险的。可以想象,在没有任何安全保障和作业条件的当年,徐霞客吃了多少苦,遇了多少险,遭了多少难。然而,他在艰辛、困境、磨难中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他用32年的风雨兼程、出生入死,奏响了一曲一个人生态环保旅行的交响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