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月亮,爱她的皎洁、晶莹、明亮、安详、娴静、婉约、温柔,亦爱她如水的月光和梦幻般的美丽,更爱月明之夜对月吟。
对月吟,是一种心灵上无与伦比的、愉悦的、平和的、超脱的、自然美的享受,给人以邈远飘逸的意境美、直抒胸臆的真情美,让人多了一份“人月相得”的雅兴,平添了一抹“心月互通”的情结。
天涯同一月,古今各色吟。望着一泓清辉的明月,则会浮想联翩,遐思不已,不期然地去吟诵古往今来望月思乡、对月怀人、咏月言志的名篇诗文,憧憬着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从中体味意境的深邃隽永,品尝韵味的回香不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妇孺皆知、老少成诵的咏月诗篇,虽然短短四句,寥寥数字,素如白话,思想却深沉恢弘,展现给人们一幅惟妙惟肖的月夜思乡图,把诗仙李白“举头望月怨夜长,低头无语思故乡”那种悲伤忧愁的画面定格在人们的脑海中。吟之而似觉李白那种望月伤情、感花悲泪的凄凄细语在撞击我的心,那份挥之不去,情思弥漫的缕缕乡愁在我的心灵深处回响,思绪也随月光的挥洒而缓缓地漂流。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对月默吟这一出自张九龄清雅淡洁、意境优美的《望月怀远》诗中的月夜怀人的千古绝句,倍感夜月有意、人更多情,心头已被一种“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的意境所占领。不由得发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感慨。在这一刻,似乎一切繁杂与倦意,喧嚣与绚丽都随风而远去。一种前所未有的凄美与妙境沁染着我的气息,在人与月微妙的灵犀中,让我与夜月已经心照不宣了。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吟之下去,眼前渐渐地浮现出一幅“月涌大江流,潮连大海青”的南国春江月夜美景图,让我如同置身于情景交融的诗画中,进入了一个寥廓无垠的真情妙境,仿佛听见了诗人张若虚心怀离愁对月思人,犹如琵琶弦上的淙淙清音。恍惚间,似觉江潮欲去,落月西斜,然而,“此时无声胜有声”,那轮明月已在我心中明悬高照,光景如新。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丙辰中秋月夜下,苏轼思念已有7年未见的弟弟苏辙,借酒浇愁,通宵畅饮,望月开怀,月下相思,对月感慨。开怀中含有激情和浪漫,感慨中存有祝愿和无奈。想及于此,望着夜空明月,自然地勾起“秦砖汉瓦,被伊吹碎;只恨人生,些些往事成流水”的黯然伤感,但绝无颓废与绝望。因为人生一世,每个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如意不圆满,就如同夜空上那轮多少有些残缺的月,可谓人生如月,总有残缺。然而,残缺又何尝不是一种别样的美丽呢?
“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待月西厢”那些神话传说,给中秋月夜带来了神秘的色彩和永恒的魅力。“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嫦娥应断肠”熟悉的诗句便会对月而吟之,深为这些脍炙人口的神话故事中表现出先人的顽强斗志、叛逆精神,渴望摆脱世俗羁绊,期待奔月而去的美好愿望而敬仰不已,也会触景生情地联想起《穆天子传》《西游记》《封神演义》《聊斋志异》等汲取古代神话传说营养而创作出来的不朽文学作品。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这出自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精彩片段,是他以丰富的想象力、流利优美的文笔勾勒出的如诗如画的荷塘月色。对月细而吟之,会品味出作者并非旨在刻画荷塘月色,而是意在借荷塘月色来表达他因感于时局不安,工作上不如意而心绪不宁的境况下流泻出的悲伤感叹,实则是一种意在言外的对月吟。
“新月一弯,像一条小船。我乘船归去,越过万水千山……”皎洁的月光下,轻轻吟诵当代诗人沙鸥写于1976年,正是“四人帮”倒台、“文革”结束那一年的《新月》一诗,别有一番新意在心头。深感其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那些单纯写风花雪月,有别于那些单纯借月抒怀、缱绻于对月思乡怀人的诗文,诗人以“新月”为主线,通过层层延伸的想象,既展现了美好的春夜景色,又抒发了欢快的思乡之情,以优美和谐的诗歌境界传达了“文革”结束、万象更新的喜讯,渲染了一种不同于那种望月忧伤、对月泪长的对月吟。
我爱月亮,爱月亮的皎洁、晶莹、明亮、安详、娴静、婉约、温柔,亦爱她如水的月光和梦幻般的美丽,更爱明月之夜对月吟。这不仅因为月是古今文人的们大寄托、深感慨、反复咏唱的主题,更缘于中华民族所具有的悠久浓郁的月亮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