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版新闻
下一版4
 
一位农民作家的情怀与担当
便民服务赢民心
洮北区司法局三项措施助推党建工作发展
我市作家翟妍作品在第二届“中国梦·
青年影像盛典”展映周上荣获一等奖
 
版面导航
 
站内检索
下一篇4 2018年8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位农民作家的情怀与担当
——记农民作家史万忠
2016年8月,史万忠被吉林日报社授予“终身荣誉奖”和“通联工作突出贡献人物”。
龙沼镇农民文化大院的秧歌队为父老乡亲表演扇子舞。
 

□胡海学 李显文 文/摄

他是一个农民,但却不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把发生在农家院里的新鲜事、感人事、趣味事、烦心事用敏锐的视角、细腻的笔触采集整理,陆续发表在党报、党刊上,为宣传家乡、推介家乡、讴歌家乡、赞美家乡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就是史万忠,一位农民作家,自费7万余元在大安市龙沼镇办起了农民文化大院,为全镇的精神文明建设首开先河。在这个大院里,村民其乐融融、喜事连连,父老乡亲都亲切地称他是农民的“喜鹊”。

一个“情”字赞家乡

史万忠生于1957年6月16日,高中毕业后回到家乡大安市龙沼镇红光村务农。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并没有磨平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自1976年开始,他就积极向党报、党刊投稿,40多年来从未间断过。史万忠的稿件源于农民生活,带着泥土的芬芳,可以说是一股清流滋润着广大读者的心田。他先后在《农民日报》《中国老年报》《吉林日报》《吉林农村报》《北方法制报》《白城日报》《大安日报》《农民文学》《青年月刊》《绿野》等多家报刊发表文章。截至2017年末,共在报刊上发表新闻报道2000多篇、文学作品100多篇。他情系农家院、扎根黑土地,守望家乡沃土蓝天,辛勤地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用生花的妙笔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用一杆铁笔犁开了一条农民作家的成功之路。他的名字在龙沼镇家喻户晓。2016年8月,在吉林日报社召开的全省优秀通讯员表彰大会上,史万忠被吉林日报社授予“终身荣誉奖”和“通联工作突出贡献人物”。这是《吉林日报》创刊71年来颁发的两个最高奖项,全省也只有5人获得。

40多年来,史万忠笔耕不辍。回眸走过的路,硕果颇丰、收益良多,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通讯员,多篇佳作获奖。他创作的微小说《养女》在2016年10月举办的“农商杯”纪念建党95周年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征文大赛中荣获成人组一等奖;2015年6月创作的寓言诗《蝴蝶和蜜蜂》在上海“三洋电梯杯”全国征文大赛中荣获优秀奖;2015年10月创作的寓言诗《嘴和眼睛》在白城市第一届“清廉鹤乡”廉政文化征文大赛中荣获二等奖;2014年5月创作的寓言诗《大雁和小草的对话》在全国新农村建设“乐胜杯”征文大赛中荣获优秀奖。史万忠荣获的奖项何止这些,早在1981年3月3日,他就到长春参加《吉林日报》《红色社员报》召开的全省优秀通讯员表彰大会,并代表白城地区上台领奖。2015年5月,史万忠受农业部和《农民日报》的邀请前往青岛参加读报、用报座谈会,全国仅有23人参加会议,他作为唯一的一名作者和读者参加会议并发言。他建议《农民日报》要增加副刊版面,多刊登一些农民在田间地头、农家院里编写的既接地气又有正能量的二人转、小快板、三句半、表演唱、情景剧、小小说、诗歌、散文等。他的建议得到《农民日报》的采纳,他本人被《农民日报》聘为基层编委。因为他写的通讯报道深刻感人,数量多,紧扣时代脉搏,接地气,有正能量,曾在1978年8月被吉林省人民政府、共青团吉林省委员会授予“吉林省新长征突击手”荣誉称号。

40余年来,史万忠坚持讲好百姓故事,用朴素的语言记录着龙沼镇的变迁。他的文章聚如火炬散如星,一字一句总关情。他笔下的《情暖老人心》《斧锯声声邻里情》《邻里情深似一家》《姐妹的贴心人》《她比我的亲姑娘还孝顺》《继父胜亲爹》《继母胜亲妈》《养子胜亲儿》《爱心洒满敬老院》《巧手拨响百家音》《小姑贤》《民兵连里雷锋多》《夸夸咱们的好党员》等作品,到处都充满了浓浓的亲情、深深的友情和朝夕相处的邻里情。他写的《农家院里笑声甜》《幸福的日子唱着过》《迷恋剪纸乐悠悠》《微电影记录乡村新貌》《一家老少齐登台兴高采烈唱起来》《咱们村里的文化人》,把龙沼镇的父老乡亲去文化广场、文化大院唱歌跳舞扭秧歌、书法绘画和剪纸、琴棋书画陶冶情操,说演弹唱乐在其中,栩栩如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记录下来。

一个“土”字写文章

史万忠的作品非常接地气,这些都缘于农村黑土地特殊的环境,他的语言没有华丽的词藻,而是原汁原味的“土”味实足,这些方言土语大实话,不仅合辙押韵还好听,且便于记忆。他编写的小快板《党的恩情胜过爹和妈》《天地人间》《省长下乡到我家》和“三句半”《咱农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强》,这些作品都是用“顺口溜”的形式来述说党和国家的一系列惠农政策给龙沼镇的老百姓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可喜变化。

史万忠把龙沼镇旧貌变新颜、农民兄弟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可喜变化,把农民发自肺腑的话都写出来,展现在党报、党刊上。他以小作者的情怀,关注着身边鸡毛蒜皮的事情,始终以一颗农民质朴的心,紧紧地贴在家乡的土地上,任劳任怨地为父老乡亲们写了40多年,把自己冶炼成了乡土文学的金刚之魂。他为农民而歌,为农民而舞,一手擎道义,一手书爱文。他写的微小说很受读者喜欢,《争遗产》《承包地》《买嫁妆》《赊猪》《分家》《接婆婆》《继母》《骗婚》《遗嘱》《找老公》等。正如《绿池》杂志主编肖英奎评价说:“史万忠创作的微小说,字里行间传递着正能量,关注生活,朴实无华,编者很喜欢这类‘土’作品。希望广大作者以他为榜样,吸收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写出好作品来。”

一个“梦”字励人生

人人都有梦想。史万忠青年时代的梦想就是做记者、当作家。在他将要迈入人生一甲子的时候,果然心想事成、梦想成真。2013年11月,史万忠被《吉林农村报》聘为特约记者。同年,吉林省作家协会吸收他为省作家协会会员。这一年,他既圆了记者梦,又圆了作家梦。

史万忠性情耿直,这是一个基层记者、作家最难能可贵的,在他的文章里能说出掏心窝子的话,能说出别人想说而不敢说的大实话。他的作品语言有五大特色:一是实。他的作品实得能让你觉得吃饱喝足,实得能让你点头称是;二是辣。他的作品充斥辣味,有时让人觉得呛鼻子,这是农民兄弟最喜欢的味道;三是真。他的作品最懂得为谁而歌,这就是他能在农民兄弟中立足的法宝,也是他创作的源泉所在;四是正。在他的作品里,主色调是鲜红色,动力源是正能量,为农民和农村而歌是他创作的宗旨;五是诚。他的作品并不是一味地歌功颂德,还有对伤风败俗的无情鞭挞。很多作品中都能看到他得心应手的诙谐与讽刺,就像一根根钢针扎在腐败风气的病灶上,他就是这样用文字为农村不良风气诊治,就是这样用火辣的爱心去医治农民心中的伤痛,如他写的寓言诗《杨树和喜鹊的满足》《猫与老鼠》《机动地的感慨》《梯子的今昔》《醋和盐》《麻将的喜和悲》《理的独白》《钱和权的较量》《鸳鸯的自言自语》《狗的不解》《红砖和水泥的委屈》等。在史万忠的寓言诗里有很多哲理性的语言,有的可谓是新的警句,也不乏哲学的观点,他时而以物寓心,时而以事抒怀,时而触景生情,耐人寻味。

史万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行走在龙沼镇的乡间小路上,他的足迹深深地扎根在这片土地上。他踏遍了家乡的山山水水,美丽的村庄、欢唱的河流、枝繁叶茂的森林,每个专业合作社都留下了他的身影,到处都有他辛勤的笔耕。他像一张犁,深深地翻耕着龙沼镇的每一寸肥沃土地。他收获着快乐,收获着成长,收获着幸福。他写的是家乡事、身边人,文章里没有水分,没有浮夸,实事求是,真实感人,既接地气又有正能量,是原汁原味原生态,真人真事真受教育,引领着农村新风尚。

一个“爱”字留乡音

40多年是漫长的,可对于史万忠来说恍如一日,他饱蘸笔墨酣畅淋漓地讴歌着可爱的家乡,讴歌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讴歌他勤劳善良的父老乡亲。他用手中的笔讲述龙沼镇一年又一年的变迁,讲述龙沼镇老百姓一个又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述龙沼镇老百姓喜笑颜开的幸福生活。用手中的笔记录着龙沼镇一个又一个难忘的瞬间,他告诉全镇的父老乡亲,往事也堪回首。他用手中的笔留住了乡音、乡貌和乡愁,留住了龙沼镇悠久的历史,留住了龙沼镇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双丰收的一个又一个喜人的场面。

说起龙沼镇,它位于大安、通榆、乾安三县(市)交界处,因地处偏僻,交通闭塞,前些年,村民打仗成性、赌博成风,封建迷信严重,特别是青少年犯罪现象时有发生……史万忠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决心为改变这种现象、扭转社会风气、提升正能量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

2006年,他毅然把自己30多年辛辛苦苦积攒的3万多元稿费拿出来,于秋冬之交在镇政府所在地以每年4000元的价格租了两间门市房,购买了一套带调音台的音响,还买了60件上衣、60双鞋、80把扇子,还订了2000多元钱的报刊杂志,买来了锣鼓,挂上了龙沼镇农民文化大院的牌子,鞭炮齐鸣,鼓乐喧天,欢天喜地地办起了文化大院。

多年来,史万忠把主要精力都投放在办文化大院上,广大农民积极参与,社会风气有所改变,这更激发了他办好文化大院的积极性。为了办好文化大院自己投入7万多元,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大伙开心,我就满足”。

史万忠创办的龙沼镇农民文化大院有秧歌队、广场舞队、腰鼓队、小剧团、书法绘画组、通讯报道、文艺创作组。自文化大院成立以来,他们先后创作出书法绘画剪纸作品400多幅,被报纸刊物采用的有40幅。《嫩江潮》文艺副刊还专门给龙沼镇农民文化大院的书法、绘画、剪纸作品发了专版。多家媒体还报道了在文化大院拍的微电影、剪纸、书法、绘画的事。史万忠经常把党对“三农”的优惠政策给广大农民带来的实惠,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事实编成小快板、三句半、诗歌发表在省市10余家报刊上。由史万忠创作、李亚珍表演的小快板《省长下乡到我家》还在吉林电视台“家在东北”栏目里播出。作品在文化大院演出后发到网上,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有的节目还被大安电视台反复播放。2014年,史万忠自陶腰包2000元,带领龙沼镇农民文化大院的秧歌队登上了吉林电视台乡村频道的大舞台,为全省的电视观众表演了欢快的东北大秧歌。

2016年元旦,龙沼镇决定表彰5户“最美家庭”。史万忠觉得这是个好题材,打算把5户“最美家庭”的先进事迹编拍一部微电影,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他转念一想,编写剧本再拍成微电影既浪费时间,又浪费人力和财力,还不如现场直播效果好。于是,他把这5户“最美家庭”平时的生活和表彰大会的实况用摄像机拍下来,一部真人演真事、好人演好人、本人演本人的微电影《最美家庭》就这样诞生了。这个微电影在网上一播出,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形成了一个学习“最美家庭”邻里和睦、助人为乐、孝老敬亲、子孝孙贤、争做“最美家庭”的高潮。

截至2017年年底,史万忠已经编、拍了《文化大院》《致富路上报富音》《最美家庭》《接婆婆》《继母》《争遗产》等9部原汁原味原生态、真人真事真受教育的微电影。

一个“善”字赢尊重

文化大院刚成立时,真可谓举步维艰。在财力、人力、物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史万忠克服了重重困难,用善行义举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为了让文化大院活跃起来,史万忠请来大安市剧团的专业二人转演员在镇里,为全镇农民演了5场地方戏。从此,他每年都要自费请剧团为全镇农民奉献5场文艺演出。他还义务给抗美援朝老兵和80岁以上老人主持生日庆典,义务给贫困户、低保户家庭的子女主持婚礼。他还带领文化大院的小剧团到敬老院演出,并自费给老人们买水果。

多年来,龙沼镇农民文化大院的一切费用都是史万忠支付。2009年,由于没钱交房租,很难维持文化大院的正常活动,万般无奈的他把自家5间全砖房以2.6万元的低价卖掉,钱全部用在了文化大院的活动上。他不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大院的工作,其他文化大院有困难时来找他,都有求必应。

龙沼镇兴学村文化大院有一对老夫妻喜欢唱二人转,但没剧本还缺少表演经验。史万忠知道后,就自费去大安剧团给他们借剧本,还把剧团的名家请来给这对老夫妻做现场指导,吃住费用都是史万忠买单。他还义务给安广镇农民文化大院创作“三句半”节目,并义务为乾安县工农湖镇文化大院编“小快板”,为大安市残联编节目,为公主岭市一家规模较大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搞企业文化。每年的元旦、春节、“五一”“七一”“十一”,他都组织全镇搞大型文艺活动,从策划到筹备,从通知到开展活动,从录像到制作光盘,基本都是他一个人忙碌,所需费用都是由他出。

史万忠喜欢做善事,那是出了名的。2016年3月,龙沼镇一户农民家3岁的女儿被沸水烫成重伤,生命垂危。史万忠在第一时间帮着发微信,求好心人帮助,还亲自联系吉林电视台的编导、记者做求助节目。他带头捐了200元钱,全镇的父老乡亲和社会上的好心人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共计捐款20多万元,从死神手里夺回了一个年幼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无私奉献的赞歌。

2016年8月,龙沼镇一名男青年患上了白血病,史万忠动员全体文化大院的人为其捐款,并联系大安电视台“嫩江之声”栏目组给这个青年专门做了一期求助节目。随后,社会上的好心人为这个青年捐款2万多元。

龙沼镇长春岭村、兴学村有7户村民家的羊被盗,2007年夏季的一天,大安市公安局破获后召开返赃大会,史万忠花300元钱雇了一台大客车,把小剧团、秧歌队的人拉到现场,他们载歌载舞替农民兄弟感谢大安市公安局为他们挽回了经济损失。

史万忠无私奉献的举动赢得了乡亲们的拥护和爱戴,同时受到了有关部门的表扬。曾被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命名为吉林省农村文化大院优秀带头人。他还受到了农业部和《农民日报》的表扬……

是金子到哪都发光。2016年底,史万忠被惜才、爱财、荐才的白城市作家协会主席丁利推荐给大安市公安局,这只农民的“喜鹊”又给公安战线带来了惊喜。一年来,他为大安市公安局在报刊上发表文章189篇,实现了一个老农民到新辅警的华丽转身……

 
下一篇4  
  


白城新闻网 http://www.bcxww.com
白城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吉林省白城市中兴西大路43号 邮编:13700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