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风
每当逢年过节或是茶余饭后,您是在电视机前欣赏精彩纷呈的节目?还是在电脑和手机前畅游网络世界?或是约上三五好友去卡拉OK一展歌喉?再或是到洗浴中心享受桑拿、汗蒸?不论您选择哪一种娱乐方式,都证明您正幸福地生活在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
近日,记者通过对几位市民的采访,回顾并了解了在过去的40年中,我市市民休闲娱乐方式的变化。
◆ 电影院 ◆
市民张先生今年55岁,当记者问起他40年前的娱乐场所时,他最先想到的就是电影院。
看电影是那个时代最常见的娱乐方式和信息渠道,而且除了无线电广播外,电影在那时也充当新闻媒体。刘先生告诉记者,有许多国家大事,他都是在电影院里的新闻加影片时看到的,比如庄则栋夺取世界冠军、粉碎四人帮、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等等。当时电影票价格虽然不高,但是真正买票看的人却不多,因为当时很多企事业机关单位中最常见的福利就是给职工发电影票。
80年代初,电影《少林寺》的播放,成了我市电影院在电视机时代到来之前的最后一次繁荣,刘先生清楚地记得,自己先是用单位发的票看了一遍《少林寺》,之后意犹未尽,便自己买票又看了一遍,再后来他爱人单位也发了票,于是他又看了一遍。从那以后,我市的电影院渐渐变得“门庭冷落车马稀”了,刘先生也和所有市民一样,去电影院看电影的次数越来越少了。直到最近几年,随着几个连锁电影院线在我市的落户,3DMAX、全球同步上映等新元素,让看电影再次成为了一种时尚的娱乐方式。
◆ 电视机 ◆
谈起30年前的电视机,60岁的退休教师刘先生用“奢侈”两个字来形容。刘先生告诉记者,当年他的邻居家有一台9英寸的黑白电视机,而这也是附近数十户人家中唯一的一台电视机。每天晚上,刘先生的邻居家都挤满了前来看电视的街坊邻居。
刘先生在1984年买了一台12英寸的黑白电视机,不过他家已经不再有成群的邻居来看电视了,因为这时电视机在我市已经开始普及起来。这台小小的电视机伴随着刘先生一家人度过了无数美好时光。海外、港台电视剧的引进,令信息闭塞多年、看惯了样板戏的市民们耳目一新。《霍元甲》《上海滩》《射雕英雄传》……几乎每一部电视剧都能让我们的城市万人空巷。
后来,刘先生家陆续更换了17英寸彩色电视机、21英寸遥控彩色电视机、29英寸遥控彩色电视机……现在摆在刘先生家客厅里的36寸液晶电视,已经是他家的第5台电视机了。电视的频道也从最初的几个到现在的几十个,节目也越来越丰富,新闻、纪实、科教、综艺、影视剧,包罗万象,无所不有。而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电视机也被赋予了更多新的功能,大屏幕、家庭影院、4K高清等元素的融入,高清机顶盒、网络机顶盒的出现,彻底颠覆了白城人看电视的习惯。
◆ 卡拉OK ◆
今年46岁的赵女士告诉记者,在卡拉OK出现之前,她并没发现自己竟然也可以这样能歌善舞。在赵女士眼中,能在大庭广众之下一展歌喉或舞姿,那都不是一般人。她那时所认识的几个能唱歌的同事、朋友,也只有在单位举办联欢会或是参加某些活动时,才能上台唱上一曲。
90年代,每到天气暖和的时候,市内大街小巷和夜市、广场中就会出现一种由一套家用组合音响组成的地摊式卡拉OK。现在许多KTV都自称为“量贩式”,意在突出自己价格之平易。而那时唱卡拉OK,才真正是“量贩式”的,因为在地摊上唱歌,没有包房费,也没有果盘、酒水等,唱一首歌只收2元钱。每到茶余饭后,地摊卡拉OK都会吸引许多人。虽然环境、音响效果远不及如今的KTV,但也同样让人们享受到了大众化娱乐的乐趣。
1998年,在文化广场(今市民广场)上,赵女士生平第一次在许多陌生人面前放声高歌。她依稀记得自己在朋友的鼓动下第一次拿起麦克风时,心都跳到了嗓子眼儿,但她还是鼓足勇气唱了一首《月亮代表我的心》,随后,她从周围陌生听众们雷鸣般的掌声中找到了自信。
如今,满街的歌厅、KTV,赵女士一展歌喉的机会越来越多,已经成为自己朋友圈子中小有名气的“歌星”了。
◆ 舞厅 ◆
舞厅可以算是80年代大众娱乐的代表性场所,今年56岁的杨女士对此感触良多。
1984年,杨女士工作的单位与另一单位搞联谊活动,两家单位在市内一大型舞厅开了场盛大的舞会。当一支“快三”的舞曲悠扬地响起时,两个单位的男女青年们在旖旎的灯光下翩翩起舞。22岁的杨女士被联谊单位的一位英俊潇洒的男青年请入了舞池,男青年后来成为了杨女士的丈夫。除了那次美丽的邂逅之外,舞厅更是伴随着杨女士度过了许多青春年华。
不久之后,一种叫做迪斯科的舞蹈进入了我市的舞厅,并以其明快的节奏感和简单易学的动作迅速征服了我市的青年人。杨女士很快学会了迪斯科,这让她在舞厅中变得更加活跃起来。在交际舞和迪斯科大行其道之时,一部美国电影《霹雳舞》的上映,在国内引发了一场霹雳舞的风潮。我市也有很多时髦青年跳起了霹雳舞。杨女士虽然没有学会跳霹雳舞,但她却不能忘记对当年在舞厅中众人围观霹雳舞高手大秀舞技时的热闹场面。
多年以后,迪厅、KTV盛行,迪斯科、霹雳舞退出了历史舞台,传统的舞厅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仍有部分已步入中年的交际舞爱好者,每天准时出入于市内仅存的几家舞厅,坚守着舞者们最后的阵地。杨女士和丈夫也在其中,他们至今还保留着跳交际舞的娱乐方式。
◆ 洗浴中心 ◆
洗澡竟然能成为娱乐方式,这是40年前的人们做梦也想不到的事情。现在的洗浴中心,除了增加桑拿浴、汗蒸、盐奶浴等新的洗浴方式以外,还可以提供各种搓澡、推拿按摩、足疗保健等服务。
我市某私企经理李先生感慨地对记者说,过去到浴池洗澡是为了干净,现在到浴池洗澡却是为了娱乐。李先生当年洗澡,去的都是自己单位办的浴池,由于单位职工很多,所以每次去洗澡都得排队。不仅如此,那时单位浴池太小,所以不得不分为男的每周一三五洗,女的每周二四六洗。现如今,这样的单位浴池在我市早已不知所踪,取而代之的是遍地开花、价格低廉的大众浴池。除此之外,规模宏大、装修豪华、条件优越的洗浴中心也纷纷崛起,成为市民们重要的休闲娱乐场所。
现在,李先生的应酬很多,他常常会约上几位朋友或是客户,在洗浴中心洗个澡、做个按摩,再喝杯茶、聊聊天,真是非常惬意。
◆ 网吧 ◆
42岁的市民吴先生是位电子游戏的老玩家,80年代末,他就开始在电子游戏厅里玩起了电子游戏机的鼻祖——红白机。到90年代初,开始出现了一种被称为“街机”的大型投币电子游戏机,这也自然成为了吴先生的最爱。他现在回忆起玩“街机”的岁月时,还不无自豪地说:“我可以用一枚游戏币玩上整整一个下午。”
后来的几年,因忙于学业,吴先生告别了电子游戏厅。直到他上了大学,业余生活再次丰富起来,但他却惊奇地发现,自己从前每日流连的电子游戏厅中,竟然不见了“街机”的影子,取而代之的是一台台电脑。吴先生很快就学会了玩电脑游戏,并且开始喜欢上了电脑。几年后,许多电脑房都改了名字,叫做网吧。因为这些电脑又增加了一项功能——上网。吴先生很快也体会到了上网的乐趣,并且玩得乐此不疲。
如今,吴先生除了工作之外,已经很少再用电脑进行娱乐,取而代之的是最新一代的智能手机,智能手机的出现,也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方式,娱乐、购物、社交、工作,几乎没有什么事情不能用手机来解决的。但是吴先生却说,现在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其实还是放下手机,更多地跟家人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