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昂
对事物进行分类是人们认识自然的基础,它包括命名、描述、划分类群,以及在类群间建立联系进而形成分类体系等几项工作。可以说,人类自从能够相互交流,就开始了分类的实践。
分类对理解复杂多样的生物界来说尤为重要,中国古代的生物学知识以本草著作中的记录最为系统。自《神农本草经》以降,在这类著作中就确立了依药性不同将动植物划为上、中、下三品的分类体系。
这一实用性的分类体系经过历代发展,囊括的动植物种类达到了上千种,对各个物种的描述也逐渐细化。但是,各种著作中命名和编目排序方面的问题也逐渐显现。
到了明代,名医李时珍在遍览前书以及自己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1578年编写成52卷的巨著《本草纲目》(刊刻于1596年),将记录药物的种类增至1800余种(包括1538种生物),并在正文中建立了一种更为先进的分类体系。
他在命名时采用的优先法系统就与当今的命名法规原则一致;全书所分的十六部,则按照从无机到有机、从低等至高等的次序排列,反映出一种进化的思想;在每一部中,又按生物的自然属性进一步划分。
《本草纲目》在问世百年之后经传教士的译介传入西方,并产生了较大影响。李时珍以“从类而分,以族相邻”为主导思想建立的独特分类体系也被称为林奈之前最好的分类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