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文化广场
3上一版  下一版4
 
惟有民情满腹中
明朝中期进入白城及周边地区的蒙古科尔沁部
孟良与焦赞
送元二使安西
圆木警枕
一个民族的初心
 
版面导航
 
站内检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1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明朝中期进入白城及周边地区的蒙古科尔沁部

明代青花双凤纹瓷盘
明代青花瓷碗
明代万历铜钱
 

●宋德辉

明朝时期是指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占领元大都,推翻元朝,建立明朝至清朝前期这一时期。这一时期,也是元顺帝妥欢帖木儿撤出元大都,退回漠北,与明朝形成南北对峙时期,这一时期也称为北元时期。

北元时期是哈萨尔家族后裔支系发展、演变的重要时期,哈萨尔家族的所属部落形成了蒙古史上重要的两大支系——科尔沁部与和硕特部,并由此逐渐衍出为数众多的部落。以哈萨尔后裔为领主的这两大部落集团,分布于蒙古地区的东西两端,对整个蒙古史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在捕鱼儿海大战中,北元第三任大汗脱古思帖木儿被明将蓝玉击溃,由大汗直接指挥的军队和物质几乎丧失殆尽,在逃往漠北哈拉和林途中被部下所害,致使北元政权遭到了沉重的打击。随着蒙古大汗权势的衰落,位于漠北东部以哈萨尔的封地及后裔为统治核心的科尔沁部趁机崛起,成为蒙古地区实力最强的政治、军事集团之一。从14世纪到15世纪初,科尔沁便成为哈萨尔后王家族所属部落的泛称——科尔沁部。

自元顺帝妥欢帖木儿退出元大都,到达延汗统一蒙古各部,这一百年的时间中,蒙古高原充满了各部封建主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在这纷繁复杂的权力争夺过程中,哈萨尔后王家族始终忠于“大元后裔”蒙古大汗,其自身发展与演变也与之密切相关。这一时期,可分以下三个阶段来概括科尔沁部的发展演变过程。

第一阶段,从元顺帝退出大都到瓦剌部蒙古首领也先统一蒙古(1368年—1453年)这一时期,哈萨尔后裔代表东蒙古正统汗系的利益,与明朝军队和西蒙古封建主势力进行了长期的斗争。

从1379年起,北元政治中心逐渐转移至哈萨尔后王领地呼伦贝尔一带,使该地区一度成为蒙古王正统汗系所在地,相应地也成为明朝与蒙古地区另一政治、军事集团瓦剌蒙古斗争的焦点。1410年,封建主马哈木弑杀北元大汗本雅失里,拥立其子答里巴为蒙古大汗,并利用此次树立北元正统汗系的有利时机,大有欲称霸蒙古之势,为阻止瓦剌封建主控制整个蒙古,北元权臣阿鲁台与科尔沁哈萨尔后王家族结成联盟,以“元氏子孙已绝”为由,拥立哈萨尔八世孙阿鲁帖木尔为北元第十一世可汗,号称“阿岱汗”。在阿岱汗的统领下,东蒙古不仅吞并了明初设置的兀良哈三卫,还将势力扩展到洮儿河流域。不仅如此,而且还率领东蒙古西征瓦剌部,同其争夺对整个蒙古地区统治权。1438年,阿岱汗在同瓦剌蒙古脱欢太师的战争中败亡,科尔沁部受到重创,绝大部分部众被迫加入早期瓦剌联盟。哈萨尔后王科尔沁部的发展进入低迷时期。

第二阶段,达延汗统一蒙古(东蒙古)前后时期(1454年—1517年)这一时期是科尔沁部辅佐蒙古正统汗系重振蒙古汗权的时候,也是科尔沁部获得长足发展的时期。

1454年,瓦剌在东蒙古的统治土崩瓦解,科尔沁部也乘机摆脱了瓦剌蒙古的控制。之后,在蒙古各部封建主争权夺利的过程中,科尔沁部哈萨尔后裔始终站在蒙古正统汗系一边。哈萨尔第十一世孙孛鲁乃齐王和孛罗特诺颜兄弟二人,为报杀害岱总汗、马可古儿思汗、摩伦汗之仇,他们相继讨伐了郭尔罗斯部的彻卜登、多罗土默特部的多郭朗台吉、翁牛特部的毛里海王等,协助满都海汗取消了太师的特权。接着,在达延汗统一蒙古的过程中,哈萨尔后裔们又协助其征服了强大的兀良哈部,并在平定右翼三万户叛乱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达延汗统一蒙古铺平了道路。也正因为科尔沁部的拥戴之功,达延汗统一蒙古之后,没有将其纳入大汗直接统辖的六万户范围内,而是允许其独立自成立一个万户,在蒙古诸部中享有特殊地位。科尔沁部在这一时期势力发展很快,其下属分为左翼七鄂托克(部落或屯营地)和右翼六鄂托克,分别由孛罗乃齐王和孛罗特诺颜兄弟统辖。其领地以呼伦贝尔为中心,不仅囊括了兴安岭以南嫩江流域,而且还统辖鄂嫩河流域。同时,科尔沁部的人口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据道润梯步译校《蒙古源流》记载,达延汗时期科尔沁部人口已达到二十万。

第三阶段,从达延汗去世以后到明末,在这段时期,科尔沁部本身发生了重大变化,并且分衍成众多部落。

16世纪初,随着达延汗的去世,蒙古大汗的权威再次衰落,导致兀良哈部在漠北地区发动叛乱。受此影响,科尔沁左右两翼鄂托克也各自沿着不同的发展方向而形成了众多分散的部落。孛罗特诺颜所统辖的右翼六鄂托克人一直留牧于鄂嫩河上游一带,而其兄孛罗乃齐王所属的左翼七鄂托克则发生了比较显著的变化。孛罗乃齐王一系主要分化为三支:一支由孛罗乃长子鄂尔多固海统领,留牧于鄂嫩河下游尼布楚一带,属下分成茂明安、新明安塔奔两部。一支以孛罗乃次子图美尼雅哈齐之长子奎蒙克塔斯哈喇为首,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开始,陆续迁移到嫩江流域,这部分科尔沁人也因此被称为“嫩科尔沁”。而留居于原地的一部分,即阿鲁科尔沁、四子部、乌拉特部等,统称为“阿鲁科尔沁”,意为“留在后边的科尔沁”。嫩科尔沁进入嫩江流域后,逐渐向南、向东扩展,先后占领了绰尔河、洮儿河、霍林河、西拉木伦河及松花江这片广大地区,并征服了早在金朝晚期从呼伦贝尔地区迁至嫩江、松花江流域的蒙古豁罗剌思部,即郭尔罗斯等部。奎蒙克塔斯哈喇诸孙乌巴什、爱纳噶、阿敏等人分别统辖嫩江流域的郭尔罗斯、杜尔伯特、扎赉特等部。这些部落虽然很早就存在,但他们真正被载入史册却是在被科尔沁部哈萨尔后裔统领之后。按照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通例,一个氏族被他族或他部征服、吞并或融合之后,往往自动或被迫舍弃自己原来的族名或部名而改用征服者、吞并者或融合者的族名或地名。因郭尔罗斯、杜尔伯特、扎赉特部均属蒙古族部,虽然保留了部落的名称,但统称为科尔沁部,并成为科尔沁部的组成部分。

另一支则由图美尼雅哈齐次子巴衮诺颜长子昆都伦岱青统领,部号为“阿鲁科尔沁部”。次子诺泰将名下部属分给了自己的四个儿子,因而被称为“四子部落”。博尔海鄂特所属部被称之为“乌喇特部”。

西迁的科尔沁部在明朝末期基本定居于青藏地区,形成了青海和硕特部和内蒙古阿拉善和硕特部。

游牧于白城及周边的嫩科尔沁部在明末清初,形成了科尔沁左翼,左、中、右三旗。科尔沁右翼,左、中、右三旗和郭尔罗斯前、后两旗,杜尔伯特旗、札赉特旗等共10旗,并以10旗为基础形成了哲里木盟。早期会盟地在今天的内蒙古科右中旗吐列毛杜镇西北3里处,至今还保留着会盟地遗址。

今天白城市所属的通榆县一部分、洮南市、洮北区属于清朝初期清政府所划定的科尔沁右翼前旗,通榆县原瞻榆县部分属科尔沁右翼中旗,镇赉县和大安市原安广县部分属科尔沁右翼后旗,大安市和原赉北县部分属札赉特旗。 (二十八)

 
3上一篇  下一篇4  
  


白城新闻网 http://www.bcxww.com
白城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吉林省白城市中兴西大路43号 邮编:13700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