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赏析]
古人长途旅行,多走水路,日暮即停船靠岸歇宿。异地他乡,辗转反侧之际,难免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由此发而为诗,所以古诗多有以“泊某处”为题者,如张继《枫桥夜泊》、王安石《泊船瓜洲》、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等,即如孟浩然,也别有《夜泊宣城界》《夜泊牛渚趁钱八不及》等诗。这首《宿建德江》即唐代诗人孟浩然漫游吴越期间,夜宿建德江畔所写的一首抒发羁旅愁思的诗歌。
天色已晚,诗人乘坐的小舟停泊到江中一块烟雾迷蒙的小沙洲边。白日里行舟江上,两岸无边的景致令人忘却离乡之苦;可到了傍晚,渔人归家,飞禽回巢,游鱼深潜,四周寂寥无声,暮色四合,乡关已不可回望,顿时给诗人平添了几分新愁。日暮时分是旅人最脆弱的时候,日暮往往牵起无尽情思,这是古人的同情共感。崔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可做前两句注解。
前两句是叙事兼抒情,“愁”字点明诗歌情感基调;后两句则以写景为主,暗含“愁”绪。诗人于舟中望向天际,平野广阔,直视无碍,天空笼罩下来,仿佛比树木还要低矮;明月高悬,江水清澈,静影沉璧,辉光就在近旁。天“低”因野“旷”而起,月“近”由江“清”而生,诸种景物和谐相生,呈现出一派空旷、清静、明丽的景象。这是自然的奇景,更是诗人彼时的深切感受,如果不是置身寂寥无人之境,自然难以领略。前人评论此句“语少意远,清思痛入骨髓”,似嫌太过。试想,孤舟夜泊,客起新愁,却得天穹之包覆、江月之亲近,如此厚待,诗人岂不从中获得不少慰藉?因而,这愁也绝不是“痛入骨髓”的,而应如当时的月光一样,是淡淡的、悠悠的。 (雨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