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彤君/文 刘冠男/摄
2018年11月30日,喜讯传到白城市。白城市绿化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高级工程师林森荣获全国绿色长城奖章,成为全国20名获奖者中唯一一位吉林省的入选者。
2019年2月25日,林森在2018年度白城市重点工作表彰中,荣获生态建设二等功,受到市委、市政府的表彰。白城市绿化办荣立集体三等功。
位于科尔沁草原的白城,是一个被称为八百里瀚海的塞外小城,曾几何时被人们叫成“八百里旱海”。全市森林覆盖率仅为1.9%,几乎为天然次生林,且沙化严重。大学就选择了林业学专业的林森,毕业后毅然扎根白城这片辽阔的土地,一干就是30年。
老一辈白城林业人始终以踏踏实实、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把“让白城绿起来、把风沙挡回去”作为奋斗目标,砥砺前行,让生态建设在这片土地生根发芽、让绿色屏障护佑白城父老乡亲、让生态安全为白城发展建设保驾护航。林森,正是追寻着这些人的脚印,在传承中创新、在担当中奉献,把绿色之梦挥洒在茫茫科尔沁草原。
白城的环境现状,林森烂熟于心。人口的不断增长、农业的快速发展,植被在减少,随之而来的就是风沙、干旱、内涝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上世纪70年代的白城,荒漠化土地面积一度达到106.5万公顷,占总幅员面积的41.4%,占吉林省荒漠化面积的70%,严重的生态灾害,白城面临变成“黄城”的危险。
改善恶劣的生态环境,林业人职责所在、当仁不让……
眼中有问题、心中有责任、肩上有担子、脚下有道路。再不能让“沙进人退、十年九旱”继续肆虐下去。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崇尚生态文明,植树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这样厚重的思想底蕴下,凭借多年来对白城林业工作的了解和环境现状的实际情况,针对白城生态环境脆弱的实际,林森创造性地以持续开展生态建设活动为载体,加快推进白城生态治理进程,突出战略布局和工作重点。2009年9月,他着手调研和制定计划,在白城市开展“举市三年大造林、加快治理荒漠化”竞赛活动。活动开展以来,得到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充分认可、积极拥护和热烈响应,各地克服资金短缺、立地条件差、气候异常、造林难度大等诸多不利因素,万众一心,克难攻坚,举市三年大造林工作取得了全面胜利。全市3年共完成造林120万亩,超额20万亩完成三年大造林任务目标。城市、县城新增绿地529.6万平方米,绿化村屯2423个,绿化公路790.4公里,绿化河流175.3公里,营造农田防护林4.84万亩,荒山荒地造林105.2万亩,湿地恢复保护面积119.8万亩。举市播绿,生态氛围浓厚,成果鼓舞人心。
2011年,白城市政府被省政府评为十年绿化美化吉林大地先进市;2012年,白城市政府被国家绿化委评为“国土绿化突出贡献单位”,是全省唯一一个受表彰的政府;同年,白城市林业局、市林科院被国务院授予“全国生态建设先进集体”。2010年,镇赉县政府被省政府命名为“吉林省绿化标准县”,是全省60个县(市、区)首批被命名的四个县份之一,成为全省中西部五个地级市中唯一得此殊荣的县份。
白城市的三年大造林工作,是林业人向这片被风沙侵蚀的土地上的人们递交的一份合格答卷,同时,也为白城市的林业工作发展,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林森作为筹划者、执行者和指挥者,功不可没。
时光流转,白城大地已是一片新绿,林森常年奔波在改变家乡生态环境的第一线,让这片土地少落一片沙的梦想正一步一步实现,而他已鬓染白霜。
2016年初,为深入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白城市委、市政府把生态建设列入全市“四项重点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在总结“三年大造林”活动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作出了“三年造林还湿双百万”活动决定,规划2016年到2018年造林、修复湿地各100万亩。这项重任又一次落到了林业部门,作为三年大造林成功践行者,林森的肩头又担上了一副光荣而艰巨的重担。
通过高位推动、工程带动、科技驱动和依法保障等措施,重点实施林地清收还林、退耕还林、城乡绿化美化一体化建设和湿地修复“四大工程”。白城,又一次掀起改善生态环境、用汗水打造绿色白城的造林高潮。
全市采取边清边收、打收结合等办法,全面开展林地清收还林工作。各地坚持实施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精品工程战略,整体推进造林还湿工作。城市绿化美化以老城区绿化改造和增加绿量为重点,倾力打造湿地公园和游园,努力提高城市绿化品位和档次。绿色通道以万公里绿色通道综合治理为重点,增绿量、上水平。村屯绿化美化以省政府开展的“绿美示范村屯”行动为重点,紧密结合扶贫攻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湿地修复保护以湿地补水、土地整理还湿和芦苇湿地建设为重点,大力恢复湿地主体功能。截至2018年9月,全市3年造林114.5万亩,新增湿地120.9万亩。
这项活动中,全市有87个先进集体和312个先进个人受到了市委、市政府表彰奖励。林森策划组织举办的“治理国土荒漠化、白城大造林行动”募集资金公益活动,筹措造林绿化资金近亿元。
“生态建设没有尽头,植树造林永远在路上……”
走进新时代,迎接新挑战。造林绿化是林业工作的基础、重点和关键,如今,林业人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好机遇。
2016年,林森担负起市生态保护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的职责,牵头组织编制了白城市生态保护与建设总体规划,开展了生态保护与建设五年行动计划,确定了“四大生态工程”“三大环保行动”和“五大生态产业”的工作重点。他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生态建设首次由局部治理到系统全面治理转变,形成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统筹规划、同步实施、协调发展、整体推进的良好工作局面,破解了长期困扰白城生态建设的难题,探索了一条吉林西部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新路。
作为白城生态建设的科技专家,林森针对沙地、碱地和山地等荒漠化难点,经多年实践探索,采取林草水湿等综合治理措施,科学系统地总结出流动半流动沙丘、盐碱地、半山区、栗钙土区、封山育林、退化林分、生态草7种吉林西部荒漠化治理模式,建立了21个示范点,示范推广了桑树、山杏等10个荒漠化治理树种品种,推广面积105万亩。他组织实施的“杨改松”计划,全市营造樟子松3.6万亩,在国有林场建立樟子松嫁接红松果林示范基地近万亩。
林森为深入调查研究林业种植推广的实效性,曾远赴北京、南方5省、西北省市等地一线调研,代市委、市政府主持起草了《关于加强林木资源管护的意见》《关于股份制林业发展的决定》,就生态建设活动制定了方案措施。
林森上任两年多来,全市完成造林77万亩,连通泡塘124个,修复湿地96.4万亩,恢复治理草原213万亩。白城植树造林的实践给了白城人民一个惊喜,也给了风沙困扰地区人们一份信心:绿色能够战胜沙漠虽然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与风沙的抗争是一项持久战。
作为白城生态建设的宣传鼓动者,林森深刻地意识到要让生态文明成为全民、全社会的自觉行动,让群众认识到植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此,林森多次在省市媒体上发表文章,连年开办《绿化简报》和《生态建设简报》。每到植树节和造林绿化时节,通过会议、新闻媒体、集会等多种形式,配合电视台、报社开辟绿化宣传专栏,实行一天一报道。
林森在坚持组织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万人万亩植树造林日”活动的同时,每年4月12日,组织白城市直、5个县(市、区)、3个开发区(园、区)、75个乡镇统一行动,同时举行义务植树活动,当日参加义务植树活动人员达到3万人以上,植树2万亩以上。经常组织开展市领导集体绿化点活动,组织营造“军民融合林”“民兵林”“党员林”“青年林”“巾帼林”“工会林”等多种纪念林活动,形成强大的造林绿化社会舆论氛围,推动造林绿化工作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义务和责任。
几年来,白城市生态建设成绩斐然,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整治成效显著,系统实施的生态保护建设五年行动计划,通过高位推动,综合施策,全市生态保护与建设取得了可喜进展。林森也屡获殊荣。2013年获得“全国绿化奖章”;2016年,荣获“首届白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年度人物”;2017年当选“感动白城发展之星”年度人物。
“风沙止于白城”,这是林森的心声,也是他的铮铮誓言,更是他的实际行动。
30年,林地奔波,艰苦的工作环境没有消磨林森对事业的追求和热爱,却提升了他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专业素养。秉性耿直的他,以甘于奉献、肯于吃苦、敢于担当、勇于作为的工作作风,取得累累硕果,让梦想照进现实,也在白城林业建设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30年白驹过隙,30年忠诚不改、目标不变。作为白城林业战线的“造林愚公”,林森还将继续跋涉,为这片热爱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