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赏析】
古代诗歌是可以配乐演唱的,那些名气大的诗人的作品,往往在民间广为传唱,这是那个时代的“流行歌曲”。据说有一次,王之涣与王昌龄、高适三人饮酒,召集了一些梨园艺人弹唱助兴。艺人连续唱了两首王昌龄的诗,又唱了一首高适的诗,但王之涣的作品一直没人唱。可王之涣很有信心,说如果压轴的艺人还不唱自己的诗作,就甘拜下风。结果,那位相貌最美的艺人弹起琵琶,开口就是“黄河远上白云间”。这个故事未必实有其事,却从一个侧面说明这首《凉州词》流传之广。与王翰诗表现将士出征前的豪迈悲壮不同,这首诗表现的是很多边塞诗共同的主题——戌守边防的征人思乡的哀怨。
诗歌前两句描绘壮阔、荒凉的边地风光。纵目远望,愈到上游地势愈高,滔滔黄河之水穿行于群山之中,消失在缭绕的白云中,仿佛来自天际。许多诗人都有这样的描绘,李白说“黄河之水天上来”,刘禹锡说“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均是沿河回溯所见的雄浑景象。在这白云之下,万仞群山之中,一片孤城耸峙其间。“片”字,言其单薄、渺小;“孤”字,言其与世隔绝。孤城孤处,正为下面诗句张本。
孤域之中,有一群孤独的征人。他们为了国家,远离家乡和亲人,戌守边地,往往血洒疆场,甚至暴骨沙砾。李益“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范仲淹“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道出了千百年来征人们无尽的思乡思亲之情。这首诗与之相比,更为含蓄隽永。羌笛一响,奏出的是幽怨的《折杨柳》,引发征人的离愁别恨。征人自我宽解:实在不必埋怨那杨柳。玉门关外,自古苦寒之地,春风也不愿光顾,杨柳又怎能开枝散叶呢?埋怨也无益,何必再吹?言下之意,思乡之苦已是家常,何必再想?不如忘却。诗歌不说征人哀怨,而说羌笛抱怨,故作豁达之语,实则道尽了征人之无奈与悲凉。 (雨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