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文化广场
3上一版  下一版4
 
日本关东军第七飞行旅团随军慰安所遗址
与更多美好相逢
目不窥园
古松辽大湖与春捺钵
凉州词
陶行知改名
 
版面导航
 
站内检索
3上一篇 2019年8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陶行知改名

陶行知
 

●王世友

陶行知(1891—1946)先生是著名教育家,生在安徽歙县一个贫寒的教师家庭,父母给他取名“文濬”,希望他将来成为一个有文化有智慧的人。陶行知的求学经历,可以说很好地实现了父母的期待。1914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从金陵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转学哥伦比亚大学后师从杜威等名师专攻教育学。三年后,他学成归国,先后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任教。

作为一名有理想有抱负的热血青年,面对灾难深重的祖国,他心中始终回荡着十四岁就写下的豪言壮语——我是一个中国人,应该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来。“教育救国”成为他最大的人生理想。但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内忧外患,风雨飘摇,农村凋敝,城市萧条,教育救国,谈何容易!怎样才能实现教育救国的理想呢?喝过洋墨水的陶行知苦苦思索,把目光转向了王阳明的心学,并从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学说中汲取了奋力前行的力量。与此相应,而立之年的他把自己的名字改为“陶知行”,在自己的新名字中寄寓了全新的志向与理想,从父母对他的个人期待转向了自己对社会、民族的责任。

后来,陶先生的思想和认识发生了进一步的转变。1934年,他在《行知行》一文中生动地记录了这种变化。有一天,谢育华先生读了他的一篇文章后对他说:“你的理论,我明白了,是‘知—行—知’。‘知行’底下这个‘知’字安得非常有力量,很少有人能喊出这样生动的口号。”陶先生表示感谢之后说:“谢先生,恰恰相反,我的理论是‘行—知—行’。”谢先生感到很纳闷:“有了电的知识,才去开灯泡厂,电的知识就更进步了。这不是‘知—行—知’吗?”陶先生笑着说:“那最初的电的知识是从哪里来的呢?是像雨一样从天上落下来的吗?不是,是法拉第、爱迪生等人从实验中找出来的。实验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有创意的行动,所以,最初电的知识就是从行动中来的。因此,它的进程是‘行—知—行’,而不是‘知—行—知’。”谢先生听后,忍不住开玩笑地说:“既然是这样的话,那你得改改名字了。你挂着‘知行’的招牌卖的却是‘行知’的货物,这样有些不合适吧。”没想到陶先生痛快地说:“改名!我很早就有这个想法了。”

于是,“陶知行”就变成了“陶行知”。

一贯重视践行的中国文化传统,无论是“知行”还是“行知”,先后之别,体现的只是侧重点的不同,是相映成趣的士子之心和人生志向。陶行知的故事从此成就了一段名字的佳话,展示了一位志士的胸怀。

 
3上一篇  
  


白城新闻网 http://www.bcxww.com
白城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吉林省白城市中兴西大路43号 邮编:13700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