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鹤乡草堂
3上一版  下一版4
 
敬礼
我的母校
父亲·家风
生命因唤醒而不俗
向军人致敬
 
版面导航
 
站内检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8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父亲·家风

□周战河
 

今年,敬爱的父亲离开我们整整30年了,恰巧家里的第四代又金榜提名,考上了名牌大学。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几十年来的命运变迁,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也是我们怀念父亲、传承家风的缩影。

“人遗子,金满赢。我教子,唯一经。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三字经》中的这几句话,用在父亲教育子女方面是最恰当不过的了。父亲没有给家人留下什么金银财宝,但却给他的子孙后代留下了怎样做人、怎样生活、怎样读书等这样的无价之宝。

父亲的一生勤劳节俭。他于1916年出生在吉林省农安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后来在大安市乐胜乡成家并一直生活到去世。父亲种过田、经过商,年轻时走南闯北,虽没上过学,但见多识广。他没有任何不良嗜好,既不吸烟也不饮酒,最讨厌赌博。在父亲的教育和影响下,我们兄弟姐妹没有一个吸烟的,更没有赌博的。孙子辈中也一样,这就是良好家风的传承和延续。父亲唯一的爱好就是劳动,一年四季、甚至过年、过节也从不休息。记得我小时候,每当春节生产队放假期间,别人家的大人孩子都在家中过年,吃喝玩耍。而我家大年初一吃过早饭后,父亲便带领我们兄弟姐妹来到生产队,挑选最好用的马,套上车去野外拾粪。漫山遍野的牛马,只有我们一家在拾粪。所以这一天的收获可以顶得上平日里几天,这一做法已成为我家的惯例,一直延续多年。

每到万物复苏的春季,父亲便起早贪黑地垦荒种地,夏季利用中午和晚上收工的闲暇时间侍弄这些田地,收获很多粮食和各种蔬菜用来填充家中不足的口粮。在平日的生活当中,父亲非常注重节约,从不浪费一粒粮食。他经常告诫我们,过日子要细水长流,不能有肉一锅炖,有米一顿餐,年节不浪费,平时要节约。由于父亲的勤劳节俭、精打细算,当年,我们8口之家虽然只有父亲一个劳动力,还要供我们兄弟姐妹5人上学,但我家从没缺过米,少过柴。衣服虽旧却干净,冬有棉夏有单,全家人能在温饱线上度日。

父亲的勤劳远近闻名,早在上世纪50年代,他就被评为省、县、乡三级劳动模范,并多次到省城参加劳模表彰大会。

父亲的一生朴素正直。他虽然没有上过一天学,更没有什么高深的学问,但他是非辨得清,问题看得明,为人正直,坦荡无私。有一件事,我至今仍记忆犹新。那是在文革刚开始时,父亲从广播中听到,全国各大中专院校要停课的消息。父亲听后,让我和姐姐给在外地上学的大哥写信,就说家中有急事,必须马上请假回来。大哥回来后,父亲对大哥说,你不要去学校了,还是在生产队劳动吧,既能挣工分增加家庭收入,又能避免在学校惹出是非。没过几天,大哥的一个同学来找他回校,父亲对这位同学说,你也不要回学校了,还是在我家待着吧。就这样,这位同学被父亲“扣留”在我家。几个月后,父亲又从广播中听到,各大中专院校要复课的消息,才让哥哥和他的同学返校,并嘱咐他们回校复课,要尊敬师长。

文革结束后,大哥的这位同学专程从外地赶来看望父亲,感谢父亲当年对他的劝导和挽留,否则,他的命运前途将不堪设想。

父亲经常教育我们,做人要正直无私、心地善良;做事要胸怀宽广、脚踏实地;读书要一丝不苟、认真钻研。正是由于父亲的严格要求、教育培养,我们兄弟三人都学业有成,成为国家的公职人员。

父亲的一生勤奋好学。父亲出生时家境贫寒,奶奶早逝,所以没上过一天学。只是建国初在农民夜校扫盲班学习几个月,由于刻苦勤奋,竟然能认识近2000个繁体字,并能记一些简单的账目。父亲的记忆力好,悟性很强,像《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中的一些章节常讲给我们听。他还常给我们讲一些民间故事,有些民间故事我从来没听过,现在让我感到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把父亲当年讲的这些故事整理保留下来。

父亲既勤奋好学又注重实践,劳动之余,每晚广播中的《新闻联播》他必听,还常看生产队订阅的《红色社员报》《吉林农村科学实验》等报刊,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就问我们,并且把报刊中的一些科学方法应用到种田实践中去。他为生产队种菜近20年,经他种的菜长势好、产量高,每年都为社员提供充足的蔬菜,有效地解决了社员们吃菜难的问题。时至今日,当年我的玩伴们提及此事,对家父仍是念念不忘。

父亲对子女既疼爱有加又要求严格。尽管我们家只有父亲一个劳动力,但我们兄弟姐妹5人学习没有受到丝毫的影响,全都完成了初中、高中学业,大哥还是十里八村让人羡慕的大学生。用父亲的话说,没有文化的人,永远不会有出息,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念书。他经常教育我们,书要念,活也要干,不能成“书呆子”。我们放学后和假期必须完成他交给的劳动任务,如果不能按时完成,就要受到严厉的批评和惩罚。就这样,我们兄弟姐妹既完成了学业又得到了劳动锻炼,可谓是学习劳动两不误。我虽然多年从事教育工作,且已过花甲之年,但很多农活干起来仍轻松自如,这应归功于父亲当年对我的言传身教。

父亲的言行形成了良好的家风,并且得到了传承和延续,他的3个孙子和3个孙女都学业、事业有成,分别在北京、大连、山东、吉林等地从事公务员、教育和媒体等工作。现在家里的第四代、父亲的曾孙子已经大学毕业,两个曾外孙女都是大学本科的在校生。更令人欣喜的是在今年的高考中,大哥的一对双胞胎孙女,在吉林市分别以670分、664分的高分被复旦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录取。

父亲的勤劳节俭、朴素正直、勤奋好学的美德得到了传承和发扬,相信我们周氏家族的子孙们必将在父亲这种美德的影响下,不忘初心,不忘祖训,诗书传家,一代更比一代强,成为对家乡、对社会有更大贡献的人。

 
3上一篇  下一篇4  
  


白城新闻网 http://www.bcxww.com
白城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吉林省白城市中兴西大路43号 邮编:13700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