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我和我的祖国
3上一版  下一版4
 
70年,从交通工具看变化
回娘家的路
百姓小餐桌 生活大变化
 
版面导航
 
站内检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9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回娘家的路

高速贯通。
花园式小区。
 

●本报记者 汪伦

无论嫁出多远、行路多难,当女儿的总是忘不掉常回家看看。家住市区洮安西路23号楼70多岁的王淑芬老人在这条探亲路上情不断、路不断,一走就是几十年。这其中有一个个亲人相见的美好记忆,更见证了祖国70年来行路蜕变的苦辣酸甜。

想当年,王淑芬是从远郊嫁到城里的,出嫁那天正值寒冬腊月。送亲的车是轱辘少蹄子多的生产队敞篷大马车。一路上车辙土路,坑包不平,天冷车颠,尽管车老板催马扬鞭快行,但40多里路还是走了近5个小时才赶到婆家。直到拜完堂,冻僵的手脚才缓过来。从此,这条难行的送亲路便成了以后常来常往的探亲路。

“记得第一次回娘家坐的是跑乡路的大客车,车况路况都不好,一跑一溜儿烟,不仅颠、冷、挤、还没座位,待挨到下车站点再步行大概3公里才能到达娘家,每次到娘家都是灰头土脸,一身疲劳。后来一想坐大客车搭钱遭罪不值得,索性改为步行。”王淑芬回忆道,这样做虽省钱,但吃苦更多,脚时常磨出血泡,一路上走走歇歇,差不多小半天才能赶到娘家,然而还没等缓过乏来,第二天又要早早的返城赶着上班,就这样坚持了好几年。

期间,王淑芬偶遇有人骑自行车从她身边路过,她是多么渴望拥有一台自行车。而在那个年代她只能想想而已,一是买不到,二是买不起。直到改革开放后,她终于如愿以偿买了一台“凤凰26”自行车。但路上多颠簸,稍有不慎车胎就会被扎,这时自行车就成了手推车。可家不能不回,车不能不骑,于是她就带打气筒上路,一跑就又是好几年,留下一道道车辄,一片片深情。

由步行变骑行,对于她来说已经够风光的了,可令她想不到的是又有更便捷的出行方式等着她,那就是下乡有了农村跑线的面包车。“面包车不仅走的都是村村通的水泥路,而且车况好、有座位、有空调,服务也周到,送客到家门口,出行只要打个电话就能预约,所以回娘家比以前更方便更省力了。”王淑芬笑着说。

更让她高兴的是,近些年坐上了比面包车更高档的轿车。70年风雨征程、70年砥砺前进,随着国家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王淑芬也借着国富民强的光,坐上了孩子们买的轿车,在冬暖夏凉的轿车里,既舒适又宽敞,不知不觉几十分钟就到了娘家。

想起当年挤大客车的难、步行的苦,到如今乘坐跑线车的方便,再到坐轿车的舒适,王淑芬感慨万千:“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国家越来越好,人民生活越来越幸福,更为祖国发展之快感到自豪。”

 
3上一篇  下一篇4  
  


白城新闻网 http://www.bcxww.com
白城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吉林省白城市中兴西大路43号 邮编:13700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