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政孚
我的爷爷李闻方,一辈子从事新闻工作。童年,隆冬时节,每天印象最深的事情就是爷爷穿着厚厚的棉大衣,双手插在兜里,用胳膊夹着一叠报纸,回到家中,把报纸放在桌子上,整理衣物后,便开始认真阅读起来。尽管那时爷爷已经退休,但他依然坚持每天读报。从父辈口中知道,爷爷基本一辈子都在白城日报社工作,在他的心中,这些看似普通的报纸,就是他心中分量最重的东西。在他的心中,新闻工作是一个令人骄傲的职业,在某种程度上,每天的报纸甚至比任何事情都重要。每当放假时,爷爷就抱着我,拿着报纸,教我读报纸上面的字,一遍遍地读,一张张地看,这也使得我对报纸的油墨香气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虽然现在有数字报、新闻网和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但在家中,还是会收藏一些报纸,甚至总是想去嗅一嗅上面的墨香,那不仅是我童年的一部分,更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的父亲李晓明,也许是受爷爷的熏陶,对新闻事业情有独钟,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从事新闻摄影工作。严寒刺骨的晚上,骄阳似火的中午,寒气逼人的早上,冰冷刺骨的水中,距地数米的楼顶,抗洪救灾的现场,无处不留下父亲的身影。为了拍摄日出,他连续几天凌晨2时起床,只为拍摄到最好的角度和最美的瞬间;为了拍摄一场大坝上的婚礼,他站在湍流涌过的石头上,不畏脚下的湿滑,只为拍摄出那一瞬间的美好;为了拍摄水鸟飞翔的精彩镜头,他甚至在水中蹲守几个小时,尽管裤腿已被水浸湿,鞋子已被水灌满,重量增加数倍,但在那一刻,他似乎已没有了知觉,只用眼睛盯着那欲飞的鸟儿。拍摄完毕后,由于长时间的浸泡和过度潮湿,腿上已经鼓起很多又长又扁的疙瘩,但他却满面笑容,完全不去想身体受到的伤害。现在的父亲,已过知天命之年,但他仍然活跃在新闻摄影工作一线,摄影已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在走在街上,无论是运动的人们、盛开的鲜花、忙碌的劳动者、晨曦的露水,每一个精彩的镜头和难忘的瞬间,父亲都会记录下来。我想,这不是别的,这正是对新闻事业的热爱,更是对新闻事业的忠诚,正是秉持着这份忠诚与热爱,父亲一直坚持着他的新闻摄影工作,从未停止。父亲总是说,新闻摄影工作对于他,就像是阳光,没有它,他的生命就会变得黯然无光。正是这一份坚守与执着,让父亲在他热爱的新闻摄影事业上不断散发着自己的光和热,为白城新闻事业的发展和白城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因为前辈们的感染和熏陶,从小我就对新闻有着一份特别的敬畏、尊重和热爱,一直向往着从事新闻工作,上大学我选择了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2015年大学毕业,经过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我光荣地成为白城日报社的一名记者,终于得偿所愿。但真正成为记者后才知道,记者工作不是外表看着那么光鲜亮丽的。记者,必须忍得住寂寞、耐得住性子、吃得了辛苦。记者,没有休息日,一直在路上,不是在采访的过程中,就是在撰写稿件的过程中。身为记者,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明了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对新时代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新闻记者进一步深入基层,创作出更多更鲜活的作品。洪水后重建的崭新房屋,住进新居农户的笑脸,驻村第一书记日夜工作的辛勤,全市各界欢庆新年的喜悦……一个个令人感动、敬佩、欣喜的画面都一一定格在我的脑海中,这一个个美好的画面,使我明白了一名记者的价值所在。新时代,我们的使命更加光荣,我们的责任更加重大,在这美好的时代,我们放声,为了展现白城人民的美好生活;我们执笔,为了展现白城的巨大变化;我们高歌,为了白城更加美好的明天。
现在,爷爷取报纸、看报纸的习惯仍然没有改变,他总是对我和父亲说,一定要多看报纸,撰写稿件要认真、细致、全面,图片拍摄要鲜活生动、感人至深、触动心灵。爷爷一直关心着新闻事业的发展,而我和父亲则坚守在记者岗位上,我们三代人,一直与新闻事业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