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彤君
“婚期一推再推,为什么?”大半年的时间里,刘冠男和颜亦君的亲朋好友常常把这个疑问挂在嘴边。
为什么?
自由恋爱,两情相悦,水到渠成,理应共结连理。
可是,特殊的工作性质,对生活事业充满无比热爱的刘冠男和颜亦君两个人却在“国事”和“家事”之间,毅然选择了“国事”。以事业为基础的爱情,更加甜蜜蜜、沉甸甸。
2015年,活泼热情的颜亦君经过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到白城日报社报到的第一天,在众多的同事中,只有一个小伙子给她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这个小伙子就是刘冠男。当时沉稳内敛的刘冠男在报社从事美术编辑工作,是出了名的好脾气。工作中认真负责、勤于钻研的他成为新来同志学习的榜样,而刘冠男也乐于与同志们进行业务交流。一年多后,因工作调整,刘冠男成为摄影记者,颜亦君也从事了编辑工作,一来二去,他和颜亦君也熟悉起来。
2017年,性格互补的两个人互相吸引,从普通同事并肩同行到相知相爱心手相牵。最初,怕影响工作,他们谈起地下恋。相处半年,日久情深,双方非常合拍、和谐,几乎未曾吵过架、拌过嘴,自此也认定了对方是彼此的另一半。他们这才向家里如实做了交代。这段恋情,双方家长都非常满意。
2018年,颜亦君调到了报社要闻编辑部,进入要闻编辑部的颜亦君很快就成为精英骨干,承担了主要的编辑工作。做时政新闻编辑需要经常加班等稿,很晚才回家;刘冠男作为摄影记者也经常外出采访,两个人都在工作岗位上忙碌着。工作的对接沟通多过恋爱中的甜言蜜语,但两个年轻人没有丝毫抱怨,始终理解在前,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当结婚这个大事被双方父母提到议程的时候,两个人却觉得此时正处于事业上升期,婚事还是暂时缓一缓吧。
为了支持刘冠男的摄影事业,二人自购多种摄影设备。在颜亦君的支持下,刘冠男拍摄剪辑的视频作品得到了单位领导和同事的认可,作品发布到新媒体获得了极高的点击量,有几件作品还参加了锦绣吉林视频创作大赛。在忙碌的日子里,人生的大事——结婚,只能一推再推。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让一对恋人也无法筹备婚事,以至双方家长对他们有了意见。面对家人的不理解,颜亦君和刘冠男决定各自说服自己的家人,并承诺等闲些的时候一定把婚事办了。
终于,经过两年的恋爱,在2019年3月27日、颜亦君27岁生日这一天,两个人登记领取了结婚证。直到一个月后,才找了个时间去拍了婚纱照。结婚证拿回家后,双方父母忙着张罗二人的婚礼。可是,婚礼时间却被他们推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第二年,需要加大宣传力度,需要大量照片和视频;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大事要事宣传任务重、时间紧,编辑组版的内容要求高、稿件量大。这些工作都被排在了婚礼前面。
一屋两人、三餐四季是颜亦君心中最向往的生活,为心爱的人披上婚纱挽手前行是刘冠男最大的梦想。但是面对繁重而紧迫的工作,组建小家庭只能放在第二位。
“其实,工作和生活都很重要,如何平衡好二者的关系,是现实给我们两个人上的第一课。”刘冠男说。当两个年轻人把自己的工作情况和想法讲给双方父母时,通情达理的父母们都理解支持他们的选择。但是颜亦君的奶奶和刘冠男的姥姥两位老太太却咋也想不通。工作再忙还不让结婚了?没办法,他俩就向老人解释,新闻工作就是这样,一天接一天,一人一个岗位,重要时间节点和重要工作中,真的离不开人。
可奶奶和姥姥就一个态度:想尽快看到孙辈的婚礼,咋就这么难?面对老人的急迫,孝顺的两个人这才定了婚礼的日子。
经过几番和家里人商量,又几次串日子,最后他们把婚礼日期定在了今年9月14日,中秋节法定假日期间。筹备婚礼的每个环节,小两口亲力亲为。两个人专门在空闲时挑选结婚用品,而在工作中丝毫没有懈怠,结婚前一天都坚持在工作岗位上。
如期举办完婚礼,他们又推迟了婚假。婚后第二天就双双投入到工作中,就连本应“三天回娘家”的习俗,也被他们俩硬拖到了双休日才回娘家。这样做,只为了不占用工作时间。
有人问颜亦君,面临终生大事之际,却把时间都给了工作,会不会后悔?颜亦君说:“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并且选择了我的同行做终身伴侣,我就知道这是一条需要智慧和奉献的道路,只有踏踏实实往前走,没有后悔。何况,只要俩人相爱,我抽空结个婚,也挺好!”
新闻工作是阳光下永远在路上的事业。正是有了年轻人的加入与求索,才使得这个事业更加充满朝气,更加蓬勃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