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冯可欣
走过岁月、走过生活、走过青春、走过年华,感叹时光飞逝,追逐美好梦想,今年是我成为记者的第三个年头,也迎来了第三个属于我的专属节日。
我是白城日报社普普通通的一线记者,我不是民生记者,因此我无法用语言描绘出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我是一名时政记者,就和大家谈谈我成为时政记者之后的变化和经历。
大学毕业,很多同学选择去北上广一线城市谋求更多的发展机会,但那时候的我选择回到家乡,来到白城日报社成为一名记者,当我作出这个决定时很多的小伙伴都劝我说,你居然要当记者?你知道记者多辛苦吗?风吹日晒,没有假期,女孩,稳定一点就算了,干嘛那么奔波?我听着他们的建议选择一笑置之。累,能有多累?苦,我不以为然。还记得自己第一次来到单位正式成为记者的那一天,我傻傻地站在楼下跟单位的办公楼合了张影,那时候我心中默默对自己说,冯可欣,你的梦想成真了!
自从成为了记者,我有了一个新的外号,叫女汉子。女汉子这个词真的是我现在生活的真实写照,其实20多岁的女孩,哪个不爱美呢?但是我跟绝大多数的女孩都不同,因为我多了一个职业头衔,我是女记者。因为我选择了记者,我放弃了我喜欢的短裙套上了终日不变的牛仔裤;因为我选择了记者,我放弃了我喜欢的高跟鞋换上了能让我健步如飞的运动鞋;因为我选择了记者,我放弃了每天都需要精心描绘的妆容变成了同行口中的女汉子,但这一切的改变我从来没有过抱怨,更没有过后悔,因为我选择了我的志愿,因为我选择了值得我为之奋斗终生的职业,因为我选择成为了一名记者!
其实当记者,起初我觉得自己没有存在感,我就在想,我为什么不在沿海城市,我也可以把自己绑在电线杆上完成台风中的报道;我为什么不在地震带上,我也可以徒步走进最危险的前方;如果我是一名战地记者就好了,我愿意出现在硝烟弥漫的地方。可我偏偏都不在那里,我在我的家乡,但慢慢的,我在时政报道的路上渐渐明白了做记者的意义,那是对城市的解读,对变化的评析。
成为记者的3年时间,我参加了很多次的采访,但说起自己成为记者之后的经历,我仍旧历历在目,好像一切都发生在昨天。
2016年12月7日,那是我生平第一次采访,当我看见我的名字印在报纸上,我那种感觉简直不能用言语形容,是高兴、开心,更多的是一种梦想成真的自豪,那时候我觉得,当记者,真酷!
2017年7月19日,那是我生平第一次写的报道占据了报纸的整个版面,于是我逢人就说,看见没?我写的家乡特色燕麦产业上专版了,我多棒!那时候的我觉得,当记者,真骄傲!
2017年9月1日,那是我生平最难忘的日子,那天早上我接到采访通知,省政协副主席来白城调研,单位派我去采访。临行前我跟病床上的爸爸挥手告别,但当我采访结束回到家时,爸爸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那时候的我觉得,当记者,也有遗憾!
2017年11月8日,那是我生平过的第一个独属于我的专属节日——记者节。那天一大早,我坐了2个半小时的车去了洮南市东升乡福民村,采访一位77岁名叫孔祥珍的老大爷,讲述他的生活改变。他告诉我,危房改造让他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由于发展庭院经济,如今的他过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生活,看着他脸上的笑意,那时候我觉得,当记者,真幸福!
2018年12月25日,是我有生以来经历的最惊险一天。那天的工作是去工业园区采访项目建设,路上我遭遇了车祸,当时坐在副驾驶座位上的我由于强烈的撞击造成左耳听不见声音,很奇怪那个时候我竟然没哭、也没怕。恰逢第二天市里有重要会议召开,我不顾单位领导的劝阻毅然奔赴了新闻采访现场,因为我觉得既然选择了记者,那就得收起女儿家的那点矫情,那时候我觉得,当记者,原来也是个高危职业!
我参与过全市大事件的报道,也记录过百姓生活的细微变化。从机场首航到动车首发,我用笔记录了白城交通的“天堑变通途”;从脱贫攻坚到老城改造,我用笔展现了鹤乡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从市委全会召开到两会报道,我用我的笔向家乡200万人民传递了市委、市政府声音!
作为党的政策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无论上山下河、不分平路泥地,成为了记者就要心中有大爱,肩上有责任;成为了记者就要笔耕不辍,脚步不停;成为了记者就用我的笔去感触、去探索、去传播,用真诚的心去讲好独属于我的真诚故事。
地球不爆炸,我们不放假;宇宙不重启,我们不休息。风里雨里节日里,我们不在新闻现场就在赶往新闻现场的路上。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我们正青春,我们在奋斗,奋斗就是我们的新闻精神,我们就是奋斗的新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