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专版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三代人与新闻事业同在
抽空结婚的新闻人,爱在路上
愿我们心有所持 坚定前行
奋斗吧!走在时政报道路上的女汉子
用手中的笔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版面导航
 
站内检索
3上一篇 2019年11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手中的笔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本报记者 张芙

有人说,记者是无冕之王,我却从未有过这种感受,有的只是努力和付出。自2011年从事记者工作以来,我始终秉承“脚板底下出新闻”的理念,勤下基层和农村,多和一线同志交朋友。我想用我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带着大家去走、去看、去感受,用手中的笔将令人感动的故事分享给大家,为我们的社会传递更多的正能量。

在我的记者生涯中,最难忘的经历是采访何殿起老人,他的故事给我的心灵冲击力很大,也最让我感动。

一个周末,我来到了洮南市胡力吐蒙古族乡,经过打听,找到了何殿起老人。他告诉我,在过去的20年里,他凭借一己之力在荒山上栽树22万余棵,硬是将一座贫瘠的荒山秃岭变成了苍翠的山峦。年过古稀的何殿起,脸上爬满了皱纹,手上的老茧已磨得发亮。关于绿化荒山的事儿,何殿起说,在他的记忆中,几十年前的胡力吐蒙古族乡并没有这么多荒山,那时候到处都是树。每年春天,杏树开花时,山都被染白了,而且山上什么飞禽走兽都有,那才是他心目中的胡力吐。后来,山上的植被慢慢被破坏,青山变成了荒山。看着这么多荒山,他的心里很不是滋味,总觉得把一座座荒山留给儿孙,对不住后人。

从1998年起,何殿起就把心思和精力全用在绿化荒山上。不论寒暑,他每天早上3点多钟起来上山,晚上9点多钟才下山,钎子撬、铁锹挖、镐头刨,这一天下来,累得他腰都直不起来。

2000年10月,山上的高压线引起山火,无情的大火吞噬了近10000多棵树,何殿起心疼得直掉眼泪,急得满嘴都是大泡。

采访时,我的脑海中时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何殿起站在高处,望着亲手栽植的树林变成一片废墟,眼泪夺眶而出……

最让我感动的是当时大火过后何殿起并没有绝望,而是选择了坚强,再度站了起来。挑水、挖坑、搬运树苗,重新栽树,一切从头开始。

经过几年的努力,他又把被烧毁的林地重新恢复了起来。为了防止放牧、偷猎、伐树的人搞破坏,何殿起还要天天巡山、护山,一年四季,从不间断。有时在山上一守就守到后半夜才回家。为了守山护林,何殿起得罪了很多人,他还被打伤住过医院,甚至还给一些亲属下过跪。他对我说:“我这么做不是为了自己,是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青山!”

现在的南山上,生长着黄花、桔梗、柴胡等20多种山野菜和野生药材,还有沙棘、松树、山榆等七八种树木,总共有22万株左右。这些植被把昔日荒凉的南山装点得生机勃勃,生态环境有了很大的改观。何殿起20年的坚持,渐渐得到了人们的理解和支持。大家都说,老何不求名不求利,荒山绿了,给当地农民、环境带来的好处,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他是一个好人,做了一件大好事。

当我再次看到何殿起的时候,他对于植树造林已经有些力不从心。但是他栽树治山的初心从来没有动摇过,他热爱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愿意为改善家乡的环境尽点儿微薄之力。何殿起对我说,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到植树造林、治理荒山的队伍中来,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翠绿的青山。

何殿起只是我采访中遇到的一个人,在我的记者生涯中,还遇到过很多舍己为人、默默奉献的故事。这些经历,不仅增加了我的生活历练,也结交到了许多朋友,更多的是增添了对自己的信心和对文字的热爱。无论这份工作多苦多累,它每天都带给我激情与挑战,它每天也让我收获着成就和满足,正是有了这无数次的磨炼,我的人生才会变得更加富足和美好。未来,我将一直激励自己,不愧对自己作为一名记者的职责,用手中的笔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李晓明 王野村 段卫军 马彬 刘冠男摄)

 
3上一篇  
  


白城新闻网 http://www.bcxww.com
白城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吉林省白城市中兴西大路43号 邮编:13700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