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士毅
年糕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食物,在春节,我国很多地方都有做年糕、吃年糕的习俗。
说起年糕,民间有这样一个故事:相传,春秋战国时期,吴王阖闾建都苏州,终日沉湎酒色,大将伍子胥预感必有后患。故伍子胥在兴建苏州城墙时,以糯米制砖,埋于地下。在吴王赐剑逼其自刎前,吩咐亲人:“我死后,如遇饥荒,可在城下掘地三尺觅食。”后来,伍子胥的话果然应验。伍子胥死后,吴越战火四起,城内断粮,此时又值年关,乡亲们想起伍子胥生前嘱咐,争而掘地三尺,果得糯米砖充饥。从那以后,苏州百姓为纪念伍子胥,每逢过年,都用米粉做成形似砖头的年糕。渐渐地,做年糕、吃年糕风行各地。
年糕,主要用蒸熟的米粉经舂捣等工艺加工而成,因其制于过年之前而得名。我国早在《周礼》中就有“糗饵粉餈”的记载。东汉学者郑玄考证,“饵”是用稻米粉、黍米粉合蒸而成的,实际是一种糕。汉魏时期,已出现“蓬饵”等糕的名品。隋、唐之时,糕的品种更多,有“水晶龙凤糕”“紫龙糕”等。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载:“糕以黍、糯合粳米粉蒸成,状如凝膏也。”实际上,年糕之称始见于明代刘侗的《帝京景物略》:“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糕。”清代时,年糕品种已甚丰,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载:“黍粉和糖为糕,曰年糕。有黄白之别。大径尺而形方,俗称‘方头糕’;为元宝式者曰‘糕元宝’,黄白磊砢,俱以备年夜祀神,岁朝供先及馈贻亲朋之需。其赏赉仆俾者,何形狭而长,俗称‘条头糕’,称阔者曰‘条年糕’……春前一二十日,糕肆门市如云。”
如今,各地年糕的原料和做法各具特色,风味各异。在塞北,农家习惯将黍子磨成粉,蒸出金灿灿的黄米年糕。在江南,人们喜欢把糯米加水磨成米浆,蒸成条形或砖块的水磨年糕。我国年糕品种繁多,名品迭出,如北京百果年糕,黏韧适口,果香宜人;山东红枣年糕,甜黏适口,枣香四溢;福建芋艿年糕,软糯香甜,风味诱人;宁波水磨年糕,糕色玉白,软韧爽滑;苏州桂花糖年糕,黏软甜润,桂香扑鼻。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年糕的吃法五花八门,蒸、煮、炒、炸等,皆可成美味。如水磨年糕切片,与韭黄冬笋肉丝炒,或与火腿笋片煮食,风味别致;年糕加鸡汤或肉汤,煮成汤年糕,吊人胃口。此外,水磨年糕泡于水中可贮数月而不坏,食时搭配荤素皆可,令人垂涎。
年糕,不仅是美食,也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糕”谐音“高”,过年食年糕被赋予“年年高”“一年高一年”等吉祥之意,清人徐珂《清稗类钞·饮食类》引程讷斋诗句:“义取年胜年,藉以祈岁稔。”正道出了其中内含。我国有的地方春节第一餐要吃年糕,意即“一年更比一年好”,还有的地方习惯做红糖年糕过年,寄寓日后生活甜蜜,步步高……但不论什么特色、什么风味,年糕都表达着人们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