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微
岁末年初,“李子柒”再度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成为热门话题。
作为一名微博美食视频博主,李子柒与千万个“网红”,看似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她的微博,粉丝数量近3000万,累积播放量近30亿。不久前,她更是荣登“2019年度影响力人物”榜单,获得“年度文化传播人物”大奖。该奖项表彰她“是一位现实中的造梦者,也是一位让梦想成真的普通人。”
一个普通人,何以迎来万千注视与瞩目,甚至,赢得全世界范围的称许与艳羡?看过李子柒的视频,答案便一一了然。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子雪白菜花稀。”打开李子柒的视频,观者眼前,便呈现了一幅幅古诗词般的田园长卷。
画面里,一身古典风情的李子柒,这一集里是灶间妇,下一集里又化作红妆人,再下一集,她又摇身变成鲁班一样神通广大的木匠。她自酿酱油,自制秋千沙发床,甚至,又做出了中国古老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于是,观者如我们只能不停又不停地惊叹:何以庸碌凡俗的日常,在李子柒那里,却如此颇具美感?而她,又是凭什么活成了一个无所不能的“仙女”模样?
今天,李子柒所拍摄的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日常生活,正在走向国际视野,再度引发中国传统与古典文化的“全球热”。而她,也逐渐从最初的文化“自发”,走向更多的文化“自觉”,更自信地担当起了传播中国故事的“形象大使”。
这样一个李子柒,同样也带给我们太多的启示。
靠着一双灵巧的手,李子柒硬是将自己的“求生本能”,化为了人人羡慕的“生活技能”。这双手,耕田犁地、担水劈柴;这双手,淘米洗菜、栽花种草;这双手,会养蚕,会刺绣,会木工,会造纸,杀鸡宰鸭,全然不在话下。今天,当越来越多的“生女要富养”的声音回响在都市上空时,一个人的李子柒,却用粗糙的,时常印着伤痕沾满泥土的手,为自己和相依为命的奶奶,也为大众的双眼,创造了花团锦簇的诗意田园。
为什么我们爱看李子柒?当太多的久居都市人,“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当我们离着古老的田园牧歌越来越远时,李子柒的小菜园,那些古朴的炊具,那些自然的食材,却瞬间激活了我们的“心灵花园”。年轻的李子柒,无论年少艰难,还是如今万众瞩目,她都不悲戚,不愁苦,不骄矜,云淡而风轻。春秋冬夏,田野山涧,在四季流转与时节更替里,她更像一尾鱼儿,跳跃在溪水;像一头小鹿,奔跑在山林。她身上的那一份生机与天真,在工业化的“文明”与农业化的“自然”间,恰当地为自己寻找到了一份平衡。
李子柒是返璞归真的,是率性而为的,而她脸上所呈现的那份快乐,那种怡然自足,也许正印证了著名作家高尔基的那句名言: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
从古至今,无数事例都在证明:幸福的生活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当然,李子柒的故事绝非仅此一例,只不过在今天,借助互联网的广阔平台,她这样一个追求至美的“中国故事”,才得以在镜头里广泛传播、纤毫毕现。
回顾我们所熟知的幸福女性,杨绛先生,更是其中一位。作为知名大学教授、学者、翻译家和作家的杨绛,也从来都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在吴学昭所著《听杨绛谈往事》这本书里,钱钟书的一位婶婶评价杨绛说:“大家闺秀、千金小姐,笔杆摇得,锅铲握得……外面名气那么大,在家什么粗活都干。”在艰苦的时日,杨绛先生会做煤饼,会剪裁缝纫一家三口的衣裳。她自己曾在《将饮茶》里深情地说:“乌云蔽天的岁月是不堪回首的,可是停留在我记忆里不易磨灭的,倒是那一道含蕴着光和热的金边。”这“金边”里,就有着她对生活的一片赤城与热爱。
李子柒和杨绛,一个农家女子,一个学界泰斗,却都以对生活热烈的爱,用自己的心灵与手巧,活出了万千女性心中理想的模样。
今天,我们羡慕李子柒,羡慕她的声名以及这声名带来的财富,羡慕她的世外桃源,羡慕她的一粥一饭。然而,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也许,我们其实也不用那么羡慕李子柒,正如她所说,在这样一个大好的时代,日子过成什么样,完全自己说了算。
辛勤劳作,不负时光。今天我们能做的,就是像李子柒那样,一边眺望“诗意和远方”,一边紧紧握住现实的生活。在当下,在目前,就努力创造,热腾腾地生活,活出生命里的那一分恣意,一分葱茏。